1.對於大學生自身而言,應清楚自身年齡階段的特點,積極主動做好自我調整,改善新聞閱讀策略,處理好閱讀與思考的關係。大學生所麵臨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促使心理日益成熟,以便成為一個心理健康的成年人。大學生進行積極、努力和主動的新聞閱讀,不僅是興趣培養的過程,還可以促進智力的發展和品德的提升、心靈的成長。
2.對於學校而言,應培育良好的多民族融合的校園文化,倡導主動學習、團結友善、互幫互助的宿舍文化,重視課堂學習,豐富學生的人文素養,積極引導提高大學生的新聞閱讀策略,培養大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新聞閱讀過程有著重要的社會化意義,新疆大學是多民族大學,大學生個體多了解其他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多進行各民族間的交往、交流、交融,就更能理解主流價值觀中多元一體的民族文化精神。
3.對於教育者而言,應注重對大學生媒介素養的培育,尤其要加強大學生媒介法律素養教育,同時大學生應主動提高自身的媒介素養以適應新時代的要求。大學生在學校期間的主要任務是學習,是構建自身學習能力的重要時間段。大學生新聞閱讀的過程是使用自身的媒介素養、學習能力進行社會化的過程。大學生是使用“三微一端”的重要人群,在大學生使用媒介獲取信息的過程中,如果沒有較高的媒介素養,無疑很容易走入碎片化的信息海洋。如果對虛假信息不加辨別地閱讀、轉發、議論,則會非常危險。
4.對於新聞媒體而言,要多提供與高校大學生接觸的機會,開設大學生需要的媒介素養課程,提高大學生對大眾媒介的認知能力。
5.對於社會而言,應倡導主動閱讀、嚴肅閱讀。印度工程師孟莎美寫的一篇文章《不閱讀的中國人》刊登於2013年7月26日《光明日報》第13版。在這篇文章裏作者寫了自己在從德國法蘭克福飛往上海的飛機上的經曆,他發現很多中國人沒有睡覺,都在使用iPad打遊戲、看電影,卻沒有一個人看書。自己在法蘭克福機場候機時的情景卻大不相同,德國乘客大部分在安靜地閱讀或工作。接著他寫了對中國閱讀環境缺失和人們缺乏閱讀習慣的擔心。後來這篇文章被《人民日報》轉載,又上了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這篇文章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中國精神文化的建設需要從全社會倡導閱讀做起,大學生則需要從提高、改善自我的新聞閱讀策略做起。
【本文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新疆錫伯族跨文化傳播中的媒介使用與社會認知研究”(編號:12CXW031)、2014年度國家級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新疆大學大學生電子媒介使用與社會認知研究”(編號:11375)階段性成果】
(作者為新疆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
資 訊
國人1/10休閑時間用於紙質閱讀
3月2日,央視財經頻道發布《中國經濟生活大調查》數據。結果顯示,2014年,中國人日均休閑時間為2.55小時,比3年前的2.19小時略有增加,但仍不足發達國家的一半。中國人1/3的休閑時間用在了互聯網上,尤其是手機上。此外,中國人1/6的休閑時間在看電視。中國人1/10的休閑時間在進行紙質閱讀,僅有15.3分鍾。
2014年,由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組織實施的第十一次全國國民閱讀顯示,國民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為4.77本,比上年增長0.38本,我國成年國民數字化閱讀方式接觸率首次超過半數。
(來源:大眾網/2015-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