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在節目播出中和播出後,微博成為新“議題”誕生的平台。比如在《奔跑吧兄弟》中,圍繞Angelababy的話題一直沒有間斷。這些熱點話題不斷發酵,在電視和微博互動之中,議程設置呈現出連鎖效應。
對戶外真人秀節目熱播的反思
1.“擬態環境”中的全民狂歡。在被媒體提供的信息包圍的今天,受眾頭腦中形成的客觀世界的圖景主要是“通過傳播媒介對現實環境中的信息或事件進行選擇和加工,重新加以結構化形成的”。④在電視與網絡的互動下,戶外真人秀節目的信息鋪天蓋地。按照蘇聯文藝理論家巴赫金的觀點,沒有任何距離、等級和規範的交往是人們的向往,這種交往應當接近人群,與之結合,融入其中。在網絡的助力之下,全民參與、互動成為可能,人人平等進入網絡,距離和等級已經消除,受眾參與的是一種任意的、隨意的、自由的討論。加之節目呈現出來的幾乎全是明星的歡樂場景,這樣就形成了全民狂歡的社會景觀。
2.消費社會中的節目形態。當下戶外真人秀節目的紮堆播出,顯現出了消費社會的某些特征。《爸爸去哪兒》播出以後,受到廣大受眾的喜愛,大量同類節目湧現熒屏,契合了受眾的心理,這正是消費社會中“物的包圍和意義的完備”的典型體現。⑤受眾對節目的需求變成了節目增長的動力,在這種增長的過程中,重複與浪費充斥其中。
節目中明星元素的應用,正好契合了觀眾的好奇心理。在法國社會學家鮑德裏亞看來,消費者與現實世界、政治、曆史、文化的關係並不是利益、投資、責任的關係,而是一種特殊的“好奇心的關係”。這種好奇心理不僅為節目的製作提供了可行路徑,而且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收益。
3.“自主創造”任重道遠。綜觀當下活躍在熒屏上的戶外真人秀節目,模仿和複製幾乎成為常態。從一炮而紅的《爸爸去哪兒》到活躍於當下熒屏的《奔跑吧兄弟》、《極速前進》等,國際模式與本土元素相結合,戶外真人秀節目並沒有實現突破,對外國的引進隻是模仿,這種模仿甚至是外表的、程序上的,節目最終淪落為娛樂大眾的工具。
注釋:
①周軍傑 左美雲:《線上線下互動、群體分化與知識共享的關係研究——基於虛擬社區的實證分析》[J],《中國管理科學》,2012年第6期
②微博電視指數是指由央視-索福瑞媒介研究有限公司(CSM)與微博(Weibo)合力打造的國內首個基於社交媒體評估電視節目影響力的大數據分析係統。根據2014年10月27日至11月2日的統計,參與《奔跑吧兄弟》節目討論的微博被閱讀的人數為2492.3萬,閱讀次數為9.7億,截至12月23日,該閱讀次數是最高的
③【美】麥庫姆斯著,郭鎮之 徐培喜譯:《議程設置:大眾媒介與輿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9月版,第1~2頁
④郭赫男主編:《傳播視野中的“擬態環境”研究》[M],四川大學出版社, 2008年版,第17頁
⑤錢中文:《論巴赫金的交往美學及其人文科學方法論》[J],《文藝研究》,1998年第1期,第33~34頁
(作者單位:重慶大學新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