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俠客島”的新媒體實踐(3 / 3)

二,注重互動性。在行文中,我們會有意識地回應讀者的一些預期,同時用各種手段,實現從“單向傳播”變為“雙向傳播”。

這種轉變,來自於兩種思維轉換:

一,我們不再麵向“受眾”,而是麵向“用戶”。“受眾”是被動的,隻是接收媒體信息;“用戶”則不同,他們是活躍的群體,用閱讀量、轉載量和點讚量,甚至是實時的信息回複,明確地表達出需求。

二,我們開始把報紙和新媒體都視作“產品”。辦報的人過去主要是有“主編意識”,現在則應該有“產品意識”,這是一種理念上的根本變化。報紙隻有轉換思維,將自身的優勢——如對新聞事件的選擇和把握、成熟的渠道、過硬的品牌資源等結合起來,才有可能真正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

黨報融合發展大有可為

在媒體融合時代,“俠客島”始終堅持原創而不做“剪刀手”、“複製粘貼黨”,在微信輿論場獨樹一幟。一年來的實踐經驗,讓我們的這種信心更加堅定。因為在我們看來,在新媒體時代,黨報的以下兩個優勢,依然是短時間內不可替代的:

一,平台廣闊。作為黨報工作者,我們有良好的工作平台,從中央到各大部委,再到地方,這些信息源,都是所謂的新媒體無法獲得的。很多用戶喜歡俠客島的“獨家料”,也體現了這種資源的積累效應。

也就是說,微信號有了紙媒作為後盾,就有了源頭和養分。報紙的內容可以充分為我所用。我們最近在探索的一個問題是,報紙上的一些好文章,我們可以提前拿來在微信上發;或者是一些文章限於報紙的屬性和持論態度,一些更加“猛”的話,可以經過改編,發在微信上。

比如,《人民日報海外版》刊發的《習近平的反腐大白話》,在網上引發熱議;當天,我們就編發了另一個更加犀利的版本《首次公布的習近平內部反腐狠話》,短時間內閱讀量即超過20萬。又比如,李小文院士去世當天,我們拿出以前《人民日報》的評論《感受純粹的力量》,重新包裝、加按語,獲得了超過10萬的閱讀量,給讀者以全新而深刻的感受。這也是“報網融合”的一種成功實踐。

二,價值獨特。“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是一個“眾聲喧嘩”的時代,信息紛繁而難以甄別。這時候,黨媒的態度、信源的可靠性以及分析問題的獨到視角,就凸顯出了獨特的價值。如果加上作者鮮明的個人風格、讀者喜歡的文風,效果就會事半功倍。

一個創造性的實踐能否成功,取決於事業的可能空間,取決於發展的路徑,更取決於環境和背景。“俠客島”能在短時間內形成品牌,業務上靠以上的幾點思考,但在大環境上,又搭乘了移動互聯網發展的東風;同時,在內部體製機製上,《人民日報海外版》給了我們極大的施展空間,從選題到操作,海外版的領導層都讓我們放手去做。這種空間,也是互聯網時代必不可少的一種支撐——在把握政治導向的前提下,相信年輕人的創造力,打破固有的部門桎梏,或許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作者為人民日報海外版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