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如何選題,就顯得至關重要。事實上,“俠客島”也因為這種對各類熱點話題的主動“介入”,積累了在時政新聞輿論場上的影響力。換句話說,在寫什麼、說什麼上,“俠客島”的選題是沒有“禁區”的。
第一,麵對社會重大熱點和突發事件,我們敢於發聲。周永康、徐才厚、令計劃等“大老虎”落馬時,我們沒有錯過;山西換帥、哈爾濱大火引發輿論批評時,我們沒有回避;國民黨選戰失敗、公務員漲工資引發熱議時,我們也積極參與,力求在宣傳紀律和傳播效果上達到平衡。
第二,在意識形態領域內,在容易引起爭議的話題上,譬如“中西意識形態之爭”、“西方教材進課堂”、“前後三十年的關係”等話題,我們堅持從事實出發,用理性客觀的語言和分析,亮出自己的觀點,引起讀者思考。
第三,在帶有重大戰略意義的會議以及指導性文件出台時,我們敢於結合黨史國史,吃透中央精神,拿出自己的獨到分析。諸如深改組的曆次會議、四中全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等,我們都堅持在當天發出解讀稿,第一時間給讀者講清中央大政方針,幫助讀者樹立對黨和國家發展前途的信心。
第四,對於重大外事活動,我們與報社的常備記者、駐外記者合作,推出和常見的新聞通稿不一樣的報道和解讀。無論是習近平、李克強出訪,還是諸如墨西哥高鐵、緬北戰亂、希臘毀約等與中國有關的話題,我們都及時拿出獨家觀察與分析,給讀者撥開國際“時政迷局”。
敢於發聲的前提,是準確吃透中央精神。比如,“山西換帥”的話題,我們希望讀者能讀懂中央對“主體責任”的定位;周永康、令計劃等人被查,我們希望讀者不僅“看熱鬧”,同時能讀出中央對黨內小圈子、山頭主義的徹查態度。這樣,反腐的議題,就不僅落在對落馬官員生平、軼事甚至是緋聞的“扒皮”上,而是要將重點放在對政治生態的淨化、對深化改革的促進上。
我們相信,用大家都理解的方式,把道理說清楚、說充分,無論是“左”還是“右”,無論本身持什麼立場,都能對我們的論斷有客觀的分析評價。
語言風格轉換帶來“紅利”
常讀“俠客島”的人會發現,我們的語言風格與傳統的黨報語言相去甚遠。我們認為,這種風格為我們帶來了一種“紅利”。
在互聯網上,“俠客島”給人的最大印象,恐怕是“大膽”和“犀利”。而在長期關注“俠客島”的用戶看來,“俠客島”的最大優點,就是能用生動、幽默的互聯網話語,把通常看起來很枯燥的時政新聞說清楚、說透徹,“寓教於樂”。
一些時政話題非常重大,不僅影響國家,而且對普通人的生活、投資、升學、工作等都產生影響。如果解讀不及時、不到位,我們認為,作為黨報工作者,任務是沒有完成的。
“俠客島”的獨特文風,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麵:
一,注重趣味性,幽默,好玩。比如,在中紀委五次全會開完之後,我們用一種戲劇化的手法,回顧了中紀委的年度工作總結。我們用“紀偉”的名字比喻中紀委,將其擬人化為一個“拳手”,講清楚了這個“拳手”要打擊什麼人、怎麼打擊、為什麼要打擊,故事非常輕鬆幽默。而我們的每周專欄《壹周侃》,則以調侃的方式盤點一周國內外時事熱點,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同時,我們的標題製作也力求清晰、活潑,諸如《冰桶澆暖男 秦城或添丁》,或是《別了,“六百帝”萬慶良》等,都在讀者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