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茶歌茶舞(3 / 3)

台灣三腳采茶戲

三腳采茶戲是客家地區最為人熟悉的小戲,另外尚有其它的小戲,如相褒戲和采茶。三腳采茶戲的形式由大陸傳過來,因所有故事場景都僅由二旦一醜呈現,故名“三腳”,在台灣所演出的戲碼,多離不開“張三郎賣茶”的故事情節,因為劇情涉及采茶、賣茶,因此習慣稱之“三腳采茶”。最初三腳采茶班的成員完全是男性,每個不到十人的小團體,在北部客家地區遊走於各個客家鄉民聚落,不搭戲台,不備砌末,在曠地廣場裏賣藝賺取賞錢,跑江湖,稱為“落地掃”。

特色介紹

由客家山歌演變成三腳采茶戲經改良戲時期,再到采茶戲廣播節目時期的王祿仔賣藥形態,到今天的文化場(民間對政府文教預算補助演出活動的說法),其間三腳采茶戲表演的音樂及基本故事內容變化並不大(不斷改變的是表演的空間環境與觀眾),還是隻有簡單的人物、故事情節和豐富的客家民謠。

三腳采茶戲中以一個茶郎的故事為軸,形成各個小段戲出,主要有上山采茶、送郎、糴酒、茶郎回家等幾出;其餘像桃花過渡、十送金釵、郎采茶、扛茶等幾出則是另外再由茶郎的故事衍生而來,如扛茶則是糴酒再發展出來的,另外像病子、問卜、公背婆、開金扇、初一朝、鬧五更、苦力娘等則是以這種情節發展模式另外而成。

經曆過改良戲時期,三腳采茶戲在采茶戲廣播節目時期中,當時不論采茶戲廣播節目,或在外促銷藥品的露天表演,所用的音樂伴奏樂器編製,和當時其它大戲所用樂器組合多已大致相同,也是以殼弦為主要的旋律伴奏樂器,另外以和弦(帕士)、大廣弦、揚琴、笛為副;再加上一組打擊樂器提點戲劇進行節奏。

戲劇進行中,打擊樂器所用鑼鼓點雖借自其它劇種,但演員所唱仍以客家民謠為主,且每出不同的段子多隻用幾種民謠曲調,並以其中一種為名,有的以該段出名為其中某一曲調之名。這些許多同時是劇名的民謠,多是在三腳采茶戲這種小戲出現之後才漸漸發展出來的地方小調,當然其中也有相當古老,傳播區域相當廣,不限於隻在客家地區流傳的小調民謠,或發展時間到相當晚近之後才成型的新歌謠。

至於原在山野中傳唱的山歌,被吸納到三腳采茶戲中,除曲調原般外,歌詞與音樂性格也進行了改變,不但降低原本環境中所特有的歌詞即興和隨興的曲調節奏特征,原本不用伴奏的歌唱乃式,也加入樂器伴奏擴大音色上的變化,以適應戲劇表演加強效果:如老山歌、老腔山歌等皆是。另外客家民歌中的平板,除運用在三腳采茶戲,同時也使用於單人故事說唱或勸世文演唱的江湖賣藝表演。

祁門采茶戲

流傳於祁門縣一帶的地方劇種。源自江西,原名叫“饒河調”。清初流傳至閃裏、曆口、奇嶺等地,經過老藝人的繼承和發展,形成具有茶鄉特色的祁門采茶戲。采茶戲曲調優美,有西皮、嗩呐皮、二凡、反二凡、撥子、秦腔、高二凡吹腔、文詞、南詞、北詞、花調等數十種。

黃梅采茶戲

黃梅縣的紫雲,龍坪,多雲等山區,早在唐宋時就盛產茶葉。每年春天采茶時,茶農們習慣於一邊采茶一邊唱著山歌小調和民歌。就在這種漫山遍野歌聲不絕之中,黃梅采茶戲孕育成熟。黃梅采茶戲在自身不斷地發展過程中,積極向外地拓展,約清朝康熙,乾隆年間,黃梅采茶戲隨著黃梅縣的逃荒難民和說書藝人大量入贛而流傳到安徽,並形成成熟的黃梅戲。

陽新采茶戲

陽新采茶戲,至今已兩三百多年的曆史。早在清康熙年間(1662年-1722年),陽新就出現茶歌和民歌小調為唱腔的“花燈戲”,這是采茶戲的雛形。在“花燈戲”發展為“采茶戲”的過程中,黃梅戲和漢劇的傳入,在道白、表演、板式等方麵給予陽新采茶戲很多影響,至清鹹豐年間(1851年-1861年),它已成為獨具風格、行當齊全的地方劇種,劇目多達一百多個,還湧現出如李盛滿、徐世懷、陳新岩等名演員。

陽新采茶戲音樂由正腔、彩調、擊樂構成,正腔包括“北腔”、“漢腔”、“歎腔”、“四平”等,可塑性大,板式變化多,表現力強。彩調節奏明快,包括民歌、燈歌、田歌以及從說唱音樂中吸收過來的道情。

采茶戲的演唱形式是“時唱時和,鑼鼓伴奏”,唱、做、念、打融為一體,配合默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