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茶歌茶舞(2 / 3)

送郎哥到箱子邊,打開箱子拿銀錢,

哥,常把小妹記心間。

送郎哥到大門庭,大門庭前一對紗燈,

哥,要學蠟燭一條心。

送郎哥到大門口,雙手扯著我郎手,

哥,實是難舍又難丟。

送郎哥到稻場邊,腳踏石滾發誓願,

哥,九年不回等十年……。

高坡修屋不怕風,有心戀郎不怕空,

隻要兩人情誼好,冷水泡茶慢慢濃。

《茶茗詞》

酒食芯芳,芬茗清香。克湮克祀,是蒸是烹。

甘露之美,璧玉之精。既清且潔,神其來韻。

《彩茶歌》

彩茶清潔笑顏開,香透玉蘭郎莫猜。

紅粉佳人早有意,風流才子抱琴來。

《傳茶詞》

執茶者執茶,司杯者捧杯。

當茶一獻,禮性三讓,

夫妻相和好,琴瑟與笙簧。

《讚茶歌》

說讚茶,就讚茶,我把茶籽說根芽……

人也好,水也甜,水裏加糖比蜜甜,

恭喜你夫妻結百年……

茶男茶婦,成雙成對。

薑鹽泡茶,多滋多味。

之子於歸,茶喝雙杯。

宜室其家,再要糖茶。

《哭茶歌》

爺哎……你莫喝陰家的亡魂湯,

來喝陽雀沒開口的細葉茶。

爺哎……你起來陪客喝杯茶,

保佑你的兒孫享榮華……。

《獻茶歌》

百節裙,細細開,折折打開有茶葉,

清明茶兒針針尖,茶香送爺見佛勒……

川芎茶,香又香,

一頭走,一頭唱,

糕點糧食加煙酒,西去路上莫作渴……。

《茶茗詞》

恭祝致告,茗獻清芬。

仙人掌設,瑞草魁號。

龍團解渴,雀舌生津。

雨前雲霧,珠寶味歆。

《奠茶歌》

一奠茶兮茶芬芳,龍團雀舌味異常,

願吾父(母)兮來嗜此,嗜飲庶幾樂無疆。

二奠茶兮茶新鮮,習習清風達九天,

願吾父(母)兮來嗜此,嗜飲庶幾樂無邊。

三奠茶兮茶滿杯,青果黃芽瑞草魁,

原吾父(母)兮來嗜此,嗜飲庶幾樂悠哉。

《節慶茶歌》

正(羅啊火)月摘(也)茶是新年,(呀喂兒唷),

奴找東家佃茶(兒)園(哪荷嘿)。

一(羅啊火)佃茶(唷)四十二畝(呀喂兒唷),

管家麵前討價(呀啊)錢(哪嗬嘿)

……

正月采茶(呀啊)是新年,

姐妹采茶(唷)進茶園,

一佃茶園十二(啊)畝(羅唉),

當官(的呀)許下兩吊錢(乃唉)

……

《讚茶歌》

良言報喜獨生花,出了那家來這家。

這家老板笑哈哈,出門就喊請喝茶。

吃了茶來多謝茶,吃茶不能算打發。

老板打發出了手,遊春好去拜別家。

《祭祀茶歌》

四月采茶茶滿園,茶樹底下小蛇盤,

多燒香燭黃表紙,保佑茶山得平安。

七月采茶七月七,各處鄉親來祭祖,

摘些細茶丟籃內,祖宗來把郎保佑。

十月采茶茶葉黃,姐在房中許豬羊,

豬和羊來都許過,賣罷茶葉早回鄉。

九月過了十月忙,十月家家焚寶香。

十月有個香茗會,香茗大會謝玉皇……

茶舞主要有采茶舞和茶燈兩大類,在浙、贛、皖、蘇、閩、湘、鄂、川、黔、滇等省區,茶舞都很普遍,是民間迎新春、鬧元宵的主要節目。我國有很多以茶命名的戲劇劇種,如江西采茶戲、湖北采茶戲、廣西茶燈戲、雲南茶燈戲等。這些劇種都是在茶區人民創作的茶歌、茶舞、茶樂的基礎上,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它們多以采茶、茶燈歌舞為表現形式,通常以兩小(小旦和小醜)或三小(小生、小旦和小醜)進行表演的。

贛南采茶戲簡介

贛南采茶戲是著名的客家戲,它源於贛南一些地方的民間歌舞采茶燈。明代中後期逐步發展成為“茶燈戲”。

贛南自古盛產名茶,安遠九龍山茶為清朝貢品。每年陽春三月,九州八府的茶商,雲集於九龍,采購春茶。靚麗采茶女邊唱采茶歌,歌聲此起彼伏,一唱采茶歌,歌聲此起伏,一唱眾和。茶業發展,采茶歌也不斷流傳與發展。早在明萬曆年間,《插秧采茶歌》已進入了紳吏的“大雅之堂”。據石城崖嶺《熊氏大修譜》記載:“每月夕花晨,座上常滿,酒半酣則率小奚唱《插秧采茶歌》,自擊竹附和,聲嗚嗚然,撼戶牖。時有聯唱《十二月采茶歌》。此後,始源於同為客家人大本營——閩粵贛主要組成部分之一的粵東的采茶燈傳人贛南,其與九龍茶區民間燈彩結合,演變成有簡單情節與人物歌舞動作結合的采茶小戲《姐妹摘茶》。後經改編並加入紙扇等道具,創造了《賣茶》、《板凳龍》等劇目。劇中人物演變為二量一醜,即“三角班”。繼而發展到有十三場、四十多折、十餘人演出的《九龍山摘茶》等茶燈戲劇,采茶燈演變成了贛南采茶戲。這種由民間歌舞發展而成的戲種,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鮮明的地方特色,以及歡快的載歌載舞的演出形式,因此獲得迅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