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點泥成金”年賺2000萬(3 / 3)

2012年6月,在專家的指導下,周世明經過多次菌種配比調整,她用汙泥生產的肥料通過有關部門鑒定,各項指標良好,順利取得生產銷售等證書。這次成功,讓周世明當初的想法變成了現實,從汙水處理廠免費拿來的汙泥終於做成了肥料。並且,她還在國內率先解決了汙泥處理的難題。周世明在自己的花場用上了汙泥肥料,節省了一大筆種植花木的成本。“一盆花至少節省了一半的肥料,一年算下來這筆費用是很可觀的!”

周世明沒有獨享成果,她把汙泥肥料送到很多園區免費試用,效果好得超乎想象。更重要的是,這種廢物利用生產出的肥料價格便宜,用作肥料或者栽培基質都非常劃算,於是很多園區成為了周世明的長期客戶。周世明花場周邊的種植戶更是近水樓台,感受到了汙泥肥料帶來的巨大改變,就連以前極力反對汙泥進村的一位老人,現在也成了這種“特殊肥料”的受益者。

李老伯家有一片荒了很多年的荔枝林,2012年用了汙泥肥後,竟然結出了果實。看到根部堆滿汙泥肥料的荔枝樹掛滿果實,十幾年沒見到過這種景象的老人別提多高興了。消息傳開後,有電視台還專門作了報道。汙泥肥料大受農民歡迎,周世明從根本上為相關部門頭疼多年的汙泥,找到了一條新出路。

周世明抓住機會,與汙水處理廠簽訂了長期合作協議,汙泥原料每天源源不斷地運送到她的發酵廠。為了提高發酵效率,周世明幾次搬遷廠房,更新生產線。她把肥料廠發酵槽的牆從1.2米增加到1.8米,空間增大了,同時能裝下更多的汙泥原料。如此大量的汙泥要一次性發酵充分,必須使用更大型的進口翻堆機器才能翻深、翻透。雖然技術升級投資較大,但周世明仍然果斷更新了設備。如今,新購置的處理設備比過去的條垛式發酵,處理量提高了5~6倍,基本上已經實現了半自動化,不但產量增大,處理的速度也更快。

汙泥發酵變得更加專業、高效的同時,也讓周世明付出了高昂的代價。9年來,她一共投入1000多萬元。曾經有朋友勸她:“你投入這麼大,弄不好就會傾家蕩產的!”周世明靠著的前瞻性的眼光和過人的膽魄,頂住壓力堅持了下來。經曆多次失敗才成功的周世明,調侃道:“當成果認定出來的時候,我才悟出這12個字:貪心是最累的,免費是最貴的。”如今,汙泥做肥料真正成為了她的事業,而且是一個比種花更賺錢、更有社會效益的綠色大事業。

其實處理臭烘烘的汙泥,隻是周世明事業的一個突破口。我國2012年全國汙泥產量為3300萬噸,其中絕大部分都沒有經過有效處理,對土壤和地下水造成不同程度的汙染,問題十分嚴重。下一步,她還要將汙泥做到資源化利用,不僅解決汙染問題,還要將這種成功複製到更廣闊的領域。“比如印染汙泥,裏麵有很多化學物,這種廢物怎麼去處理?也是我們要考慮的。還有很多工業區裏的汙泥,裏麵含有大量重金屬,如果圖省事隨便找個地方掩埋會非常危險,同時也是一種極不負責的違法行為。我們也將組織科技人員展開技術攻關,將其變害為寶。”

當初沒人要的免費午餐,讓周世明“深陷泥潭”,而且一陷就是9年。憑借不服輸的執著精神,她最終收獲了美麗的綠色財富。僅2013年,公司銷售肥料取得的淨利潤就超過2000萬元。隨著產品知名度提高,這種特殊肥料已銷往廣東全省,以及廣西、江西等地,並且銷售量持續增長,保守預計明年的收入將會翻倍。

周世明說:“賺錢還是次要的,我最興奮和自豪的是,我的探索為其他地方的汙泥處理找到一條很好的出路,這才是一件真正利國利民的大好事。”

(未經許可,本文不得轉載、網摘,違者必究。)

(責編/方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