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氣擾民成了周世明的一塊心病,讓她徹夜難眠。這時候找誰都沒用,惟一的出路就是盡快將汙泥變成肥料。但汙泥到底該怎麼發酵?發酵到什麼程度能夠使用?因為“汙泥發酵”在國內還存在一些技術空白,是多年來都沒能解決的複雜難題,專家也無法給出一個解決辦法。
解決發酵難題柳暗花明
既然讓人家把汙泥拉來了,再送回去是不可能的。周世明自嘲道:“本來想免費拿來使用的汙泥,不僅沒法用,反倒被它‘咬’住了手!”堆在園子裏的汙泥整天散發臭氣,員工和村民的忍耐都到了極限,這就逼著周世明必須想辦法。這個令人頭疼的技術難題,反而激發了周世明的鬥誌。越是有挑戰的東西她越喜歡去探個究竟。盡管前途未卜,她還是在公司裏組建了研究汙泥處理的團隊。發酵處理要建廠房、買設備,她一下子就投入了好幾百萬元。前期準備就緒後,她開始帶領團隊反複做有關汙泥發酵的試驗。
好在汙泥發酵後,周圍沒有了臭味兒,顆粒肥也順利生產出來。可周世明還沒來得及高興,又遭受了嚴重的打擊——生產出的肥料應用到花木上,還是沒有肥效。周世明以前都是用進口的泥炭土種植紅掌,紅掌根係發達,能把整個土坨包裹起來。可是用了汙泥肥料的紅掌,根係稀稀拉拉,根本包不住泥土。根係沒有長好,就不能吸收到足夠的營養。
麵對滿園蔫耷耷的植物,周世明看在眼裏急在心裏。她想不明白,汙泥已經被發酵得很鬆散了,怎麼就是沒有肥效呢?到這時,周世明已經花了5年時間、先後投入600多萬元的汙泥發酵試驗幾乎停滯下來,她陷入難題的泥潭進退不得。如果就此罷手,已經建成的廠房和配置好的機器設備就作廢了。已經到了這個份上,根本沒有退路。可是繼續做下去,她又看不到一絲曙光。
問題總得解決,周世明不死心:“這就如同在沙漠裏挖井,也許再深挖一米,下麵的甘泉就會汩汩而出。”她堅信,汙泥做肥料這條路是對的,主要是沒有攻克發酵難題,還得靠專家幫忙解決。於是,她拖著行李箱到全國各地拜訪專家,終於在中國農業大學找到了李季教授。李教授的一句話點醒了她——發酵不徹底。
原來,周世明發酵的汙泥,看似被打散了,其實小顆粒裏麵還是粘的,很多物質沒有轉化成植物能吸收的形式,植物自然就無法從汙泥肥料中吸收到養分。李教授形象地比喻道:“這就好比做飯一樣,一鍋夾生飯肯定沒人吃,就算吃了也很難消化吸收。”怎樣才能讓汙泥發酵徹底呢?汙泥發酵的過程,就是一個利用微生物進行分解反應的過程。李教授指導周世明:“總體來講,好氧發酵的處理成本比較低,它的核心原理是利用微生物的活動產生熱量,推動整個發酵過程。你要想辦法增加發酵過程中的氧氣量。”周世明以前都是順其自然,依據傳統堆肥發酵的原理,利用汙泥裏包含的那些微生物來發酵。為了加快發酵速度,周世明回到工廠,立即帶領員工經常翻堆。但汙泥實在太粘了,光靠翻,泥疙瘩還是很難被打散,氧氣依然進不到泥團裏麵,微生物還是不能充分反應,汙泥也就不能徹底發酵。
一籌莫展的周世明再次請教專家,李教授根據實際情況給出了解決方案:“要想汙泥發酵速度快,發得透,要采取人為措施,往汙泥裏麵添加菌種。不同菌類需要的溫度範圍不同,隨著發酵溫度升高,這些菌輪流發揮作用,分解不同的物質。直到達到70度,汙泥中的病原菌和寄生蟲卵才都被消滅,汙泥也才能充分發酵。添加菌種使溫度快速達到最高值,整個發酵反應的周期會縮短很多。”
周世明立刻將理論應用於實踐,馬不停蹄地開始了新一輪的實驗。在發酵菌的作用下,汙泥很快變得不再那麼黏稠,汙泥的果凍狀態被打破,其中包裹的水分逐漸被釋放出來,含水量低的汙泥更加鬆散。添加菌種後,發酵的時間果然大大縮短了,原來靠自然微生物發酵需要一個月,現在整個過程不到半個月就完成了。微生物多了,汙泥升溫的速度就比較快。溫度越高,微生物繁殖得越快,發酵效率大大提高。
看到自己的努力終於有了進展,周世明長出一口氣,自己的堅持沒有白費。
年賺千萬綠色財富
實驗初步成功了,接下來周世明開始進行汙泥肥料試生產。她每天都去廠房觀察,發現汙泥之所以會發出特別強烈的臭味,是因為裏麵的一些微生物一直處於腐敗降解的過程中,不斷釋放出臭氣。汙泥裏麵的微生物接觸到氧氣開始反應,充分發酵,這樣大大加快了微生物新陳代謝的速度。溫度越高,微生物的新陳代謝就越旺盛,溫度最高點的時候臭味最大,後期發酵逐步結束臭味基本也就消失了。發酵透了的汙泥不但沒有了令人討厭的臭味,因為分解得更加徹底,有效成分遠遠高於傳統肥料。第一批汙泥肥料生產出來,周世明就迫不及待地應用到花苗上,肥效很快顯現出來,施了這種特殊肥料的花長得花繁葉茂,嬌豔無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