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當胡永念說出了“顧先生,你有什麼話盡管開口”之後,這位書癡顧先生就淡淡的問了一句“應該有決定要與匈奴通商吧?”
“果然是書癡,莫不是腦子被踢壞了,和匈奴通商,也虧他想得出來”,旁邊的一個門客毫不掩飾自己的情緒對於他的說法沒有絲毫的認可。
“是的,我們好不容易才把匈奴趕出了大秦邊境,難不成還要再度引狼入室嗎,能夠說出這麼白癡的話來,足以見得這個書癡不是假癡是真癡”,他旁邊的一個人也跟著附和道。
“我以前隻聽說過看書看得越來越聰明卻沒有見過看的越來越傻的,看來今天我就看到了一個”,在場的人大多數都表示出了自己對書癡這個想法的不屑一顧,隻有劉老從胡永念的表情中隱隱的看出了一些什麼。
當眾人的喧囂與嘲諷漸漸結束,發現胡永念竟然未發一言之後,都感覺到了事態的變化。
“難逃這件事情竟然是真的嗎,如果這件事是真的,那他們在書癡的麵前豈不都成了跳梁小醜”,有些心思活泛的人已經想到了這點。
沒有正麵回答這個問題,胡永念隻是對眾人說繼續議事,至於是否與匈奴通商的問題先不理會,但是他卻讓書癡和劉老在開完會後留一下。
單獨留下劉老,大家還能理解,畢竟劉老不僅德高望重,而且才識卓絕。對很多事情他不輕易發表看法,但一旦說出來,往往是一針見血,能夠查缺補漏,避免失誤。
很多看似無懈可擊實際上暗藏危機的一些觀點都在劉老和胡永念的討論之後,把結果告知了提出來這些議題的門客,讓一些門客驚出了一身冷汗。
可是這次胡永念竟然不隻留下了劉老,還單獨留下了書癡,大家都叫他書癡,他自己也就習慣了,甚至差點兒忘了他的名字叫顧鯤鵬。
早些時候還有人拿一些“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裏也”來諷刺一下他,後來連那些諷刺他的人都忘掉了他的名字,隻記得他身上始終掛著的那很多本書。
不得不說胡永念的這些門客還是有能力的,幾乎對於每件事都能提出更好的完善意見。讓他們獨當一麵可能還不夠水準,但是僅僅針對一件事情的缺點進行一些改進,彙集了眾人的智慧之後,這種力量還是不容小覷。
他們不擅長創造,但是擅長修補,這樣的人看起來並不起眼,但其實最不可或缺的反而是這種人。
要吃藥知道一個木桶當中能裝多少水主要取決於它最短的哪一塊板,而這些人做的事情正事吧那個最短的板加長,努力加長到至少不拖後腿的程度。
得到了滿意的結果,胡永念有信心這一份奏疏上給陛下之後肯定會得到讚賞,暫時來看,也沒有誰會跟他爭一個丞相的位置。
淵王子嬰據說立下了大功,但他本來已經分為了王,如果再接任丞相那很有可能變成手握實權的諸侯王,那不可能被陛下所忍受。
子嬰是個聰明人,他也不會去爭這個丞相的位置,能夠得到陛下的信任,他本身和陛下又有著一定的親緣關係,處於現在的位置剛好。
當然子嬰也不是沒有機會更進一步趙高死了,禦史大夫可是空缺出來,這個負責監察百官但是很難掌握實質權力的位置很適合他。
至於太尉,從來都隻是個擺設,真正的調兵遣將沒有皇帝的批準,都是扯淡。
隻不過隨便找出一個人來頂個名,皇帝畢竟是至高無上的,不能和丞相禦史大夫並列領著這個太尉的位置,但實際上太尉的職責行使權始終在皇帝的手中,胡永念為官這麼多年就沒看到那個太尉發出的調兵命令不是皇上提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