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喜的是,在迅猛發展的同時,美的提出了反對過分追求規模、轉換經營模式的主導思想。不過分追求增長率、市場占有率、市場排位,美的要追求贏利。美的曾訂立計劃,2005年收入要達到390億元。這個目標是建立在美的每年增長20%~30%的前提下的。按照當時的基礎,20%~30%的速度是合理的,2001年就比2000年增長了28%。但是,美的2002年要控製增長速度,計劃是增長10%。
這種變化的原因很簡單:美的要追求利潤。所以以後美的不會主動降價,但如果別人降價,美的也會跟隨。我國許多企業有一個頑疾,就是追求增長率、市場占有率、市場排位,好大喜功、喜歡講排場。
對於這個觀點,何享健表示認同,其中彩電行業就非常明顯,這是個教訓。但是,美的的文化裏不允許虛假的東西,它的最終目的是為股東創造價值。
美的的擴張是根據外部和內部條件進行的。外部條件主要是有沒有好的項目,內部條件則是資源、職業經理人是否具備,如果內外條件都符合,美的會繼續擴張。
關於控製擴張節奏的問題,美的不同時期有不同的方法。20世紀90年代初期到1997年,投資權由集團高度集中,投資好像都可以控製住,但實際上攤子一大,就難以收拾。從1997年起,實施事業部製度,投資權力下放到事業部,激發了投資的活力。
另一方麵,通過製度限製亂投資。比如,各事業部的投資權限僅限於該事業部所管的產品的投資,集團對投資實行考證、監督,以保證質量。所以,美的主要是轉換經營模式,使管理水平進一步提高、企業風險控製更有力度、整個財務指標更合理,從追求規模效益轉換到追求管理效益上來。
做到這一點,要有一個好的製度和文化作保證。所以從20世紀80年代、90年代到21世紀,在不同時期,美的進行過不同的組織創新和製度創新。
80年代,美的實現了從生產本位到市場導向的經營理念提升,產品開發與市場開發配套並重,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齊頭並進,從而實現了對計劃經濟體製的超越;90年代初,美的通過股份製改造,成為全國鄉鎮企業最早的上市公司之一,並迅速把盤子做大;90年代中期的二次創業,超越了傳統自我;1997年實施事業部製度;後來的事業部公司化改造、經理人回購,直到2006年以來的國際化戰略、利潤先導,都是根據市場的變化采取的措施。
這種應變能力,是多年曆練出來的,是不斷地強化以人為本、以市場為導向而培養出來的。所以,如果有人離開了美的,可能反而不適應外邊的環境。因此,美的的幹部都是從內部提拔上來的,有積極性,也很穩定。
馬雲說過,做企業,要比兔子快,比烏龜更有耐心。美的就是這樣,在別人風光無限、風馳電掣的時候,它能主動減速。其實,做企業如同做人,能屈然後才能伸,何享健就是一個精於“控製哲學”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