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加快農業經濟發展、提高農民收入(1 / 2)

加快農業經濟發展、提高農民收入

農村建設

作者:李莉

[摘 要]農業經濟是整個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業生產是保證國家穩定和人民日常生活的基石,所以要大力提高農業經濟發展,積極推進農業結構調整,提高農民收入。

[關鍵詞]農業經濟; 農業結構調整 ; 提高收入

中圖分類號:F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9-914X(2014)34-0376-01

(一) 加快農業經濟發展的戰略對策

1.1 大力提高農業科技創新和轉化能力

要進一步深化農業科研體製改革,加快建設國家農業科技創新基地和區域性農業研發中心,在機構設置、人員聘任和投資建設等方麵實行新的運行機製;鼓勵企業建立農業科技研發中心,在財稅、金融和技術改造等方麵給予扶持;改善農業技術創新的投資環境,發展農業科技創新風險投資;加強農業高技術研究,繼續實施現代農業高技術產業化項目,盡快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大農業科技成果;針對農業生產的迫切需要,加快農作物和畜禽良種繁育、動植物疫病防控、循環農業和防治汙染技術的研發與推廣;把農業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財政支持的優先位置,提高農業科技在科技投入中的比重;繼續安排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和國外先進農業技術引進資金;加快農業技術推廣體係改革和建設,積極探索對公益性職能與經營性服務實行分類管理的辦法,完善農技推廣的社會化服務機製;深入實施農業科技入戶工程,擴大重大農業技術推廣項目專項補貼規模;鼓勵各類農科教機構和社會力量參與農技推廣服務;加強農業氣象服務,保障農業生產安全;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提高重要農時、重點作物、關鍵生產環節和糧食主產區的機械化作業水平。

1.2 積極推進農業結構調整

要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優化調整農業結構;加快建設優勢農產品產業帶,積極發展特色農業、綠色食品和生態農業,保護農產品知名品牌,培育壯大主導產業;大力發展畜牧業,擴大畜禽良種補貼規模,推廣健康養殖方式,安排專項投入支持標準化畜禽養殖小區建設試點;加強動物疫病特別是禽流感等重大疫病防控的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突發疫情應急機製,穩定基層獸醫隊伍;積極發展水產產業,擴大優質水產品養殖,發展遠洋漁業,保護漁業資源;提高農產品國際競爭力,擴大園藝、畜牧、水產等優勢農產品出口,加強農產品對外貿易磋商,提高我國農業應對國際貿易爭端的能力。

1.3 以強農惠農、改革創新為主要手段促進農民增收

受國際金融危機持續蔓延的影響,我國經濟發展麵臨的困難增多,實現農民收入較快增長的難度加大。要按照中央1號文件確定的“穩糧、增收、強基礎、重民生”的基本思路,繼續加大強農惠農政策的實施力度,為農民增收創造有利的環境和條件。落實中央有關部署,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可重點從2個方麵著手:

(1)適量提高糧食直補標準,加大農資綜合補貼力度並完善補貼動態調整機製,以綜合性收入補貼的增加來直接促進農民增收。大力支持農業專業化、優質化、規模化、機械化生產,提高農業生產效益。

(2)放寬非公有製經濟的市場準入政策,積極培育農村生產要素市場,建立現代農村金融製度,加快形成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鼓勵農民開展多種要素、多種形式的聯合與合作,不斷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

1.4 加快改善農業投資環境,增強對外資的吸引力

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努力營造良好的農業投資硬環境。加大對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尤其要加大對相對落後地區基礎設施的投入,提高農業抵禦風險的能力。積極改善基本生產條件,配套完善道路交通、供水供電、通信等設施,加強農業信息化建設,提高農業水利化、機械化、信息化水平,營造有利於現代農業發展的硬環境。同時,加大對農業生態環境建設的投入,發揮農業綜合開發資金對各類資本投入的引導作用,創造條件吸引外商投資農業領域,實施無公害農產品標準化生產,綜合整治各類環境汙染,嚴格控製“三廢”排放量與處理。健全教育、文化、衛生等社會服務設施,為外商創造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促進現代農業持續、穩定、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