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認知合法性的缺陷
“金義油”的“突破”引來了不少專家的質疑。中石化石油化工研究院的專家和浙江大學的教授都曾到海鹽研究工廠現場考察過。有些專家認為,該技術無法從能量守恒定律角度來解釋,浙江大學能源係的兩位教授稱產品違背能量守恒定律,“金義油”的研發專家卻堅信,自己的產品沒有出問題。教授們不敢開能量守恒定律的玩笑,要求金義集團提供分子結構和公開原材料配方,研發專家出於保密考慮,沒有提供。他們的解釋是,“金義油”神奇的反應過程雖然有違常規,結果卻是真實的,論證最後隻得擱置。在3年的研製過程中,由於加水技術而盛行的“水變油”質疑讓金義集團壓力重重,廠裏的工人都開始懷疑自己的產品,紛紛離開。
應該指出的是,“水變油”項目失敗的原因肯定是複雜的,但是,企業家製度能力應該是其中的一個原因。因此,從企業家製度能力角度研究“浙商”基於突破性技術創新的先動性創業的合法化戰略機製具有強烈的現實指導價值,應該成為後續研究的一項內容。
3.“浙商”成功案例——倪捷和綠源電動自行車
(1)案例簡介
中國的電動自行車行業發展經曆了十餘年時間,和所有的新興事物一樣,行業的最初發展總是要經曆很多的困難與坎坷。伴隨中國電動自行車行業在風雨中成長的還有倪捷和他的綠源電動自行車。作為行業內的領軍人物,倪捷從1997年創業起就一直致力於為電動自行車獲得生存空間而不懈努力中。
1997年,經過倪捷和他的團隊的精心研發,綠源的第一批電動自行車下線,而擺在這個“初生兒”麵前的第一個問題就是該怎麼上“戶口”。8月,倪捷到江蘇無錫參加電動自行車行業的第一次全國性研討會後發現,推動電動自行車合法化是全行業的當務之急。在這個會議上,他認識了一批誌同道合的朋友。大家達成了共識:基於綠色能源的綠色交通,必然能夠穿越體製的約束,前景廣闊,所以要抱著必勝的信念,共同推動電動自行車的合法化進程。隨後,倪捷便將大量的精力用於“院外活動”。1998年,浙江省公安廳出台全國第一個對電動自行車按非機動車管理的省級規範性文件,綠源成為首個上目錄的品牌。
1999年,電動自行車麵臨嚴重的蓄電池投訴問題,倪捷開始跨行業呼籲,兩次參加蓄電池行業的全國性學術會議,發表大會演講,鼓勵蓄電池企業重視電動自行車市場需求,製造出能夠令消費費滿意的產品。為此,倪捷親自撰寫科技論文,公開自己的研究心得,提出解決蓄電池問題的係統思路。他的努力終於促成我國蓄電池行業組織著手編製“電動自行車專用蓄電池標準”的行動,倪捷所領導的綠源在2000年4月承辦了這個重要技術標準的首次會議,他以一個科技型企業家的洞察力為電動自行車的技術成熟作出了貢獻。
而真正的挑戰來自於北京。2002年7月,北京市宣布,北京不發展電動自行車,停止給電動自行車上牌照,已經上牌照的電動自行車到2006年元旦停止使用。北京準備封殺電動自行車之後,電動自行車的輿論環境急轉直下,而且很快殃及福州。2003年6月1日,福州市禁止電動自行車在店內存放和陳列,強行扣留電動自行車,強行變更營業執照。隨後,溫州、南寧、珠海、福州、廣州等一些城市也出現了限製或禁止電動自行車的政府行為。
福州禁售事件發生後,倪捷在業內大聲疾呼“抱定團結一致,絕地反擊之堅定信心,形成合力;扼製此風蔓延、禍害全國之危險時局”。接著,倪捷聯合業內126家企業聲援,奔赴福州,與當地工商局對簿公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