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2 / 2)

中西部城鎮化進程明顯滯後。無論是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現代化,還是增進各族群眾福祉、鞏固民族團結、維護國家安全,都需要加快中西部地區城鎮化步伐,帶動中西部地區盡快發展起來。

解決好現有“三個1億人”的問題,必須充分釋放改革的紅利,在戶籍、土地、社會保障和社會管理、城鎮建設政策性融資等方麵,找準切入點,加快製度創新。

二、新型城鎮化的核心是以人為本 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必須樹立“以人為本”的城鎮化理念。推進城鎮化,核心是人的城鎮化,關鍵是提高城鎮化質量,目的是造福百姓和富裕農民,實現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輔相成。

新型城鎮化與傳統城鎮化的最大不同,在於新型城鎮化是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注重保護農民利益。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要提高城鎮人口素質和居民生活質量。城鎮化雖然包括城鎮規模的擴大、城鎮形象的改善以及城鎮產業的發展,但“人”的發展才是城鎮化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新型城鎮化不是簡單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規模擴張,是要扭轉以地為核心、大量圈地造城、要地不要人的城鎮化偏向,實現土地城鎮化和人口城鎮化相協調,最終實現“人的無差別發展”。

要從戶籍、就業、住房、土地等多方麵作係統性政策創新,切實解決農業轉移人口的身份合法、市民待遇、發展能力、城鎮安居和融入城市等問題。使得進城農民與市民同等享受子女教育、醫療衛生、就業、住房和社會保障等方麵的基本公共服務,真正實現從農業到非農業的職業轉換、從農村到城鎮的地域轉移、從農民到市民的身份轉換。

三、有序推動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是我國新型城鎮化的重大任務,也是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迫切需要。沒有農業轉移人口的市民化,也就沒有城鎮化的實現。推進城鎮化的重要任務,就是隨著工業化的發展,推進農業人口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實現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讓進城農民在為城市發展貢獻力量的同時分享城市的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是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重要內容,也是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必然選擇。

20世紀80年代以來,大量農村富餘勞動力進入城市,為我國經濟發展提供了大量廉價的人力資源,為城市生活增添了活力,為社會繁榮創造了大量財富。他們有的雖然在城市多年,但身份依然是農民,並沒有真正獲得城鎮居民身份,無法享受同城鎮居民同等的待遇,也無法長期在城市穩定就業和居住生活。這不僅影響農業轉移人口的合法權益,而且影響社會階層和諧與城鎮化質量。

推動農業人口市民化,就要有序地推進戶籍製度改革,要按城鎮人口的不同規模,實行差別化的落戶政策。總的原則是:小城市和小城鎮全麵放開,中等城市有序放開,大城市合理放寬,特大城市嚴格控製人口規模。把有能力、有意願並長期在城鎮務工經商的農民工及其家屬逐步轉為城鎮居民。穩步推進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使農業轉移人口和城鎮居民共建共享城市現代文明。

四、加強城鎮化管理創新和機製建設 城鎮化既是經濟發展過程,又是社會變革過程,涉及經濟、社會、人口、生態等諸多領域。推進新型城鎮化,必須加強頂層設計,改革和完善人口、土地、投融資、社會管理、生態環境等保障機製,為城鎮化健康發展提供良好製度環境。城鎮化應推動幾億農村人口順利融入城鎮生活和現代文明,全麵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數。要加強城鎮化宏觀管理,製定實施好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要用科學態度、先進理念、專業知識建設和管理城市,推動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

(作者單位:中共遼寧省委講師團)

□本欄編輯/白華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