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
理論視野
作者:張啟元
李克強總理指出,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然趨勢,也是廣大農民的普遍願望,它不僅可以帶動巨大的消費和投資需求,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其直接作用還是富裕農民、造福人民。
城鎮化是伴隨著工業化進程,農業人口不斷向非農產業轉移、向城鎮轉移,從而使城鎮數量不斷增加、城鎮規模不斷擴大、城鎮人口比重不斷提高的曆史過程。這個過程表現為兩種形式,一是城鎮數目的增多,二是各城市內人口規模不斷擴大。推進城鎮化是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重要途徑,是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有力支撐,是擴大內需和促進產業升級的重要抓手。城鎮化的順利實施有利於提高勞動生產率,有利於破解城鄉二元結構,有利於促進社會公平和共同富裕。
城鎮化是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和表現形式,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是不經過城鎮化就實現了現代化的。目前,發達國家的城鎮化率都超過70%,美國、日本、德國的城鎮化率分別達到82%、91%、74%。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鎮化進程明顯加快,取得顯著進展。2013年,我國城鎮化率達到53.73%,城鎮常住人口已有7.3億,城鎮化率基本達到世界平均水平。我國城鄉結構發生了曆史性變化,有力地推動了經濟社會持續穩定發展。
中國的城鎮化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城鎮化,在我們這樣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實現城鎮化,在人類發展史上沒有先例。按照世界城市的發展規律,當城鎮化率達到40%—60%的時候,標誌著城市進入成長關鍵期,“城市病”進入多發期和爆發期,繼續推進城鎮化將麵臨更為嚴峻的挑戰。我國要在更短時間內走過發達國家城鎮化走過的路,已經遇到和可能遇到的挑戰會更多。在這種情況下,確定城鎮化目標必須實事求是、切實可行,推進城鎮化既要積極、又要穩妥,方向要明,步子要穩,措施要實。推進城鎮化必須從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出發,尊重城鎮化的自身規律,走新型城鎮化道路。
所謂新型城鎮化,是以城鄉統籌、節約集約、生態宜居、和諧發展為基本特征的城鎮化,走的是一條以人為本,以新型工業化為動力,以統籌兼顧為原則,全麵提升城鎮化質量和水平的城鎮化建設路子。新型城鎮化的“新”,是指觀念更新、體製革新、技術創新。新型城鎮化應放在四化同步的大格局中來推進,以工業化為主動力,以城鎮化為大平台,以農業現代化為根本支撐,以信息化為融合器。
新型城鎮化要通過發展經濟、完善社會保障、促進公平正義等途徑,建設成果共享、和諧包容、富有活力的城鎮。城鎮化不是簡單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麵積擴張,而是要在產業支撐、人居環境、社會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麵實現由“鄉”到“城”的轉變。新型城鎮化要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實現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和公共服務均等化。新型城鎮化必須彰顯生態文明,建設綠色城市,創造宜居環境,保護曆史文化,使城鎮更加多姿多彩。
一、新型城鎮化要重點解決好“三個1億人”問題 現階段,我國發展中涉及人口最多的問題主要有三個,也就是城鄉發展差距、區域發展不平衡和城市內部二元結構:從城鄉看,我國人口多數為農民;從區域看,中西部城市化率相對較低;從城市內部看,城市中有大量的農業轉移人口,不少群眾居住在棚戶區和城中村。
今後一個時期,應著重解決現有“三個1億人”的問題,也就是促進約1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改造約1億人口居住的城鎮棚戶區和城中村,引導約1億人口在中西部地區就近城鎮化。這三大問題是新型城鎮化過程中必須解決的重大課題。
當前,我國有大量已經實現非農化的農業轉移人口有落戶城鎮的意願,具備在城鎮落戶的能力,但現實中他們並沒有真正實現市民化,這是統籌城鄉城鎮化發展的巨大挑戰。如果首先幫助他們進一步實現市民化,不僅可以按期完成2020年基本實現城鎮化、城鎮化率達到60%左右的目標,而且能夠減少農民市民化的新增成本。
全國城市和建製鎮中,各類棚戶區、危房以及沒有管道自來水、沒有廚房、廁所的不成套住房,還有4000多萬戶,涉及約1億人口。值得關注的是,一些城市還有不少城中村,成千上萬外來人口集中居住在那裏。這些人是城市大家庭的成員,城市的發展離不開他們,應創造條件改善他們的居住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