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中送炭真扶貧

振興遼寧

作者:黎明

2014年8月31日,名滿神州、享譽全球的貴州茅台集團投資10億元的生命健康產業項目,在西豐縣生命健康產業園區隆重舉行簽約開工儀式。這標誌著茅台集團在新一輪振興東北戰略的引導下,正式入駐我省扶貧開發重點縣——西豐縣。同時,這也是西豐縣今年成功引進沈陽輝山乳業、山東東阿阿膠集團之後第三個投資超十億元的重量級上市公司。

西豐縣作為遠近聞名的貧困縣,近年來在省委、省政府的幫扶下,進一步理清發展思路,充分挖掘中國鹿鄉、柞蠶之鄉和東北中草藥材集散地的優勢,明確以發展生命健康產業為主導產業,傾力打造生態郡、養生穀、健康城。特別是通過攀高親招大商,迅速加快了縣域工業發展,城鄉麵貌大為改觀,幹部群眾精神振奮,為實現全縣脫貧致富奠定了重要基礎。

與西豐縣同時列入省級扶貧開發重點縣的共有15個縣,主要分布在遼西北貧困地區和遼東貧困山區。根據扶貧開發分級負責的要求,省裏主要負責這15個重點縣貧困人口的扶貧開發。遼寧省沒有國家級貧困縣,按照2012年省定扶貧標準(年人均純收入3200元,國家標準是2300元),全省貧困人口314萬人,占農村人口比重14.9%。近年來,我省進一步加大扶貧工作力度,扶貧開發取得明顯成效。到2013年底,全省貧困人口已減少到219萬人,占農村人口比重減至10.3%;貧困村主導產業初步形成,基礎設施建設得到改善;縣域經濟發展提速,經濟實力持續增強。2013年,15個扶貧重點縣生產總值達到2471億元,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實現204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9828元,分別比2011年增長29%、44.9%和25.8%,扶貧開發工作邁上了新台階。

持續扶貧顯成效。根據中央製定的(2001-2010)(2011-2020)兩個階段的農村扶貧開發綱要的要求,我省集中力量推進扶貧開發工作。經過多年來持續扶貧攻堅,使貧困地區發生了一係列變化。一是農村居民穩定溫飽問題基本解決,貧困人口收入顯著增長。到2013年底,全省低收入貧困人口年均純收入已達到2810元,314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減少近三分之一。我省在農村全麵建立最低生活保障製度、完善五保供養辦法、製定貧困殘疾人扶持措施,即便是沒有勞動能力的農村居民,基本生活也有了保障。二是貧困地區產業化扶貧規模不斷擴大,群眾脫貧致富能力明顯提高。通過朝陽溫室大棚、阜新花生新品種推廣等重大項目及扶貧龍頭企業的帶動,全省15個重點縣基本形成了“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發展勢頭。同時,定點扶貧隊伍和幫扶對象全麵擴大,省(中)直定點幫扶單位由213家增加到234家,受到幫扶的鄉鎮達到236個,實現了重點縣鄉鎮全覆蓋,幫扶效益不斷提高。三是貧困地區經濟實力、基礎設施建設、社會事業得到加強。15個扶貧開發重點縣經濟保持快速發展態勢;各行政村全部實現通公路、通電、通電話、能接收電視節目,飲用安全水的農戶比重大幅提高;貧困鄉村衛生、醫療、教育等社會事業大幅改善,公共文化服務體係建設加快推進。

落實責任聚合力。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扶貧開發工作,堅持突出重點,完善措施,紮實推進。一是充分依靠各級黨委、政府和各部門扶貧力量,注重發揮各職能部門的特點和優勢,與時俱進推進扶貧開發的政策創新、製度創新和工作創新,為促進貧困地區發展和民生改善營造了良好環境。近5年來,省財政投入扶貧專項資金12.5億元,省市縣三級定點扶貧單位投入38.3 億元,使全省393萬貧困人口從中受益,生產生活水平得到不同程度改善。二是堅持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管理體製和以貧困縣為重點、工作到村、扶貧到戶的工作機製。各級普遍實行黨政一把手負總責的扶貧開發工作責任製,把扶貧開發納入各級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和民生工程重點內容,形成了省領導聯係貧困縣、市領導聯係貧困鄉、縣領導聯係貧困村、各級黨員幹部聯係貧困戶的幫扶機製,動員社會各界參與扶貧開發,基本構建起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三位一體”的大扶貧格局,有效地增強了扶貧合力。三是堅持“一個瞄準,五項重點”。通過瞄準15個扶貧工作重點縣和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大力實施到戶扶貧、產業化扶貧、勞動力技能培訓、移民扶貧和定點扶貧等5項重點工作,把扶貧開發作為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主要途徑,把社會保障作為解決溫飽問題的基本手段,形成了低保、扶貧開發“兩輪驅動”,相互結合、相互補位的格局。四是堅持扶貧開發考核機製,對各市、縣和定點扶貧單位開展扶貧工作進行考核。經過各級黨委、政府的努力和多方通力協作,全省扶貧目標全麵實現,扶貧開發經濟和社會效益顯著增強,貧困群眾生產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讓貧困人口感受到了黨和政府的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