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撫順市發生“8·16”特大洪災時,也正值災區當地專業技術人員評定職稱的關鍵期。麵對這一情況,支部第一時間與撫順相關部門取得聯係,經雙方共同研究,“因救災需要,不能按時參加全省各係列職稱評審答辯的,可以補答;對嚴重受災的企業,可推遲並組織專家上門評審;對抗洪救災先進個人在評審、專業技術職務聘用等方麵給予一定傾斜”等5條職稱評審特殊扶持政策相繼出台。對於這樣的做法,撫順市人社局鄭亞平處長這樣評價:“省廳的支持非常及時,非常有力!不但解除了我們企業的後顧之憂,更使廣大專業技術人員能夠一心一意地投入到恢複生產工作中。”
其實,像這樣及時回應群眾需要的為民便民服務新舉措,職稱處還做了許多。比如:實行職稱評審政策、標準、評審辦法和評審結果的全公開,方便廣大專業技術人員了解和查詢,廣泛接受社會各界監督;打破職稱證書發放和崗位聘任的固定時間限製,實行“隨到隨辦”的方式,平均每年方便近5萬名領取證書和1200餘家事業單位的辦事人員;開設職稱申報、政策谘詢和證書認定等便民窗口和服務電話,采取首問負責製,力爭一次辦結有關職稱申報、證書認定等事宜;開展“熱情接待、認真解答、周到服務、確保滿意”服務活動,對每名來處內辦事人員,做到熱情相迎,耐心解釋,細心服務,能辦的立即辦,暫不能辦的給予時間期限,不能辦的提供解決途徑或給予明確政策解答,確保“件件得落實,人人都滿意”等等。
下基層、接地氣、轉作風、惠民生,已經成為職稱處業務工作和支部建設的常態。
助力中心,讓服務效果更有價值
國以才立,業以才興。如何讓職稱評審工作更好地服務全省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服務遼寧老工業基地全麵振興,一直是支部引導黨員認真思考實踐的重點。
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職稱處又推出一係列服務全省人才隊伍建設的新政策。
對人才密集,特別是引進高層次人才數量較多,承擔國家和省重點項目較多的事業單位,進行崗位調整,增加高級崗位設置比例,遼寧大學、省社科院等25家高等院校和科研單位因此受益,進一步營造了良好的用人環境,進一步激發了用人單位人才隊伍的活力。
專門為100餘家建築企業開設職稱評定和出具職稱證書認定證明等服務,最大限度地滿足了他們在資質認定和承攬國家重大項目中對高級職稱人才數量的要求,從而進一步增強了這些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開設引進高層次人才“綠色通道”,對全省引進的高層次人才直接認定專業技術職務,並不受專業技術崗位限製進行聘用。這一新政策的實施,先後為43名引進的高層次人才及其團隊認定專業技術職務。特別是高效地對沈陽機床有限公司從美國引進的國家“千人計劃”人選李宇鵬博士、沈陽化工研究院引進的總裁助理李旭博士直接認定為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的做法,受到了引進人才和用人單位的紛紛好評。他們一致表示:“與其他省市相比,遼寧的職稱評定服務,使企業在爭奪高端人才的‘戰爭’中,更有競爭力!”
做好服務,永無止境。站在新的起點,按照圍繞中心創建“三型”黨支部活動的新要求,職稱處黨支部又明確了新目標,那就是充分發揮支部戰鬥堡壘作用,引導黨員幹部積極促進職稱機製轉換,切實把各類高層次人才集聚到遼寧振興的重大項目、優勢產業中來,讓職稱服務發展、服務社會的工作更加擲地有聲。
建設服務型黨支部,職稱處的黨員幹部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