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並不斷完善刊物的通訊網絡、發行網絡和作者網絡。通過這些網絡使刊物的覆蓋麵更加擴大,與受眾的聯係更緊密,從而不斷提高文稿質量,促進了刊物的宣傳,提升了刊物的社會影響力。這是第三大舉措。

把刊物與精神文明建設掛鉤、結合。刊物是精神產品,理應為精神文明建設服務;其刊發的大量生動資料是精神文明建設不可多得的教材。我們專門舉辦“我為精神文明建設做貢獻”的學刊用刊活動。這一活動對於刊物社會效益的發揮,產生了積極作用。這是第四大舉措。

設立刊物理事會。1996年1月,刊物正式成立了理事會,並且從當年第1期起,在顯著版麵扉頁上與廣大讀者見麵。我擔任理事長,理事會聘請李世農、鄭銳為顧問,省人大主任孟富林、副主任陳基餘為名譽理事長,聘請諸多我省具有較大規模和較佳績效的企業的負責同誌分別任副理事長或理事。他們有的人格魅力大、社會影響廣,有的在企業等經濟領域裏,個人知名度高。在此前後還多次約請省級以上老同誌、領導同誌,如張勁夫、王光宇、盧榮景、傅錫壽和孫宗溶、鄭淮舟等為本刊撰稿、題詞。這些做法,對於刊物地位和影響的提升,意義重大;對於通過與企業合作,提高刊物經濟效益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這是第五大舉措。

聯合省委組織部發行刊物。從1992年起,我們商請省委組織部與省委黨史工作委員會聯合發文,通過地市縣委組織部和黨史部門共同發行刊物,收到較好效果。這是第六大舉措。

《安徽黨史研究》更名。通過報請國家新聞出版署批準,從1994年第1期起,沿用多年的《安徽黨史研究》刊名變更為《黨史縱覽》,並獲頒國內統一刊號CN34—1134/D。《安徽黨史研究》這一嚴肅的刊名使不少讀者產生距離感。三十六計,“改”為上計,於是在集思廣益的前提下,改用了“黨史縱覽”這個名字。這是第七大舉措。

擴大開本,走出國門。經過籌劃,從1997年第1期開始,刊物由普通16開本改為大16開本。改大以後,不但外觀莊重大氣,而且使文字刊發量增加20%左右。經申請,國家新聞出版署批準並頒發ISSN1005—9482國際標準刊號;同時聯係由中國國際圖書貿易總公司負責,向國外發行,國外發行代號為:BM1325。為便於對外發行,在目錄頁上,除印有中文目錄外,增加英文目錄。也是從此期開始,設立“雜誌社”,對內分工承擔了出版發行工作,對外顯示機構的健全壯大。四項改革同時並進,這是刊物曆史上最重大的創新改革、最重大的突破。這是第八大舉措。

貼近現實,努力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1992年以來,我們一直注重服務於現實,開辟了若幹與社會現實,與經濟社會發展實際緊密聯係的欄目,刊發了相應的文稿。尤其值得提及的是我們緊緊把握時代脈搏,根據現實的需要,不失時機地刊發與現實相結合的相關文章。比如,改革開放在全國範圍開展十幾年了,要繼續推進,需要有榜樣引路,而深圳正是我國改革開放的“領頭羊”。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遠赴深圳,采寫並發表了《我國實行改革開放的“排頭兵”——深圳經濟社會發展情況的調查與思考》一文,評介了深圳10多年來的發展業績、做法、經驗,並且談了我們的體會。稿件一發出,立即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反響。這是第九大舉措。

擴大與改善經營管理。堅持不懈抓發行,不遺餘力抓廣告,千方百計抓節支。1992年至1998年共刊發彩色廣告67版,其中1996年第1期還增刊了4個版的彩色廣告專頁,每期6版彩色廣告,全年16版;1997年、1998年,每年6期,各刊彩色廣告15版。1996年第5期起還開始在正文末頁刊發黑白廣告,至1998年底共刊19版。這是第十大舉措。

多年來,年年都有新舉措,這些舉措,對刊物不斷改革和持續發展發揮了有力的推動作用,有的產生了關鍵性作用,在刊物的曆史上具有轉折意義。10年過去了,刊物發生了脫胎換骨的變化,取得了驕人的成績。

1993年,中共中央宣傳部和國家新聞出版局為了集中展示改革開放15年以來我國報刊業的新發展、報刊改革開放和為經濟建設服務的新成就,於9月27日至10月4日,在北京舉辦“1978—1993年中國報刊業發展成就博覽會”,本刊在全國近9000種報刊中脫穎而出,被選中參展。這標誌著本刊跨進了全國報刊的先進行列。

1991年在全省社科類期刊優秀作品評獎活動中,本刊有1篇文章獲一等獎,2篇獲二等獎,3篇獲三等獎。此後在省委宣傳部和省新聞出版局領導並組織的1992年第一屆全省社科類優秀期刊評選活動中和1997年第二屆評選活動中,刊物又兩度被評為優秀期刊。

這10年中,刊物質量大幅度提升和管理模式徹底轉變使刊物在社會效益明顯提高的同時,經濟效益數倍翻番。發行量逐年遞增,1998年達到兩萬多份,比1991年萬份翻一番還拐了個彎。刊發廣告收入逐年上升。

綜上所述,10年間,刊物在艱難困苦中,辛勤攀登,砥礪奮進,創造了輝煌成績。

(責任編輯:周 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