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漢朝時有一位名叫劉寬的人,為人寬厚仁慈。他在南陽當太守時,小吏、老百姓做錯了事,他隻是讓差役用蒲鞭責打一頓,以表示羞辱,此舉深得人心。
劉寬的夫人為了試探他是否像人們所說的那樣仁厚,便讓婢女在他和屬下集體辦公的時候捧出肉湯,裝作不小心的樣子把肉湯潑在他的官服上。要是一般的人,必定會把婢女責打一頓,即使不如此,至少也要怒斥一番。而劉寬不僅沒發脾氣,反而問婢女:“肉羹有沒有燙著你的手?”由此足見劉寬為人寬容之度量確實超乎一般人。
還有一次,有人錯認了他駕車的牛,硬說為劉寬駕車的牛是他的。這件事要是換了別人,不將那人拿到官府去治罪,也要狠揍他一頓。可劉寬什麼話也沒有說,叫車夫把牛解下給那人,自己步行回家。後來,那人找到了自己的牛,便把那頭牛還給劉寬,並向他賠禮道歉,而劉寬非但沒責備那人,反而好言好語安慰了他一番。
這就是以寬仁之心待下的做法。劉寬的度量可謂不小,他感化了人心,也贏得了人心。
在現代的社會也同樣如此,如果你身為管理者,當你絞盡腦汁、用心良苦地教導下屬工作時,對方如果顯出反抗的態度,你是否常常氣憤地想整他一頓?然而對方如果沒有接納的心理,此舉隻有使對方更加反感罷了。
例如,當一名下屬受到上司的責罵時,心裏可能不斷地嘀咕:“這麼小的過錯,犯不著囉嗦個不停嘛!”甚至為了避免自尊心受到傷害,他會想方設法自圓其說。如此一來,再多說什麼也是無益的。要知道,由於人類的劣根性,原本就不容易承認自己的過失。所以恐怕很多人會在犯錯而受到指責時,不承認自己的錯誤。
在此種情況下,如果管理者表現得寬仁一些,就能顯示出他胸襟坦蕩,富有修養,反而更能讓他人欽佩,更易征服下屬。
不管下屬怎樣冒犯你,或者你們之間產生什麼矛盾,總之“得饒人處且饒人”。凡事能夠寬容仁厚一點,日後你有什麼差錯,別人也不會做得太過分,迫你走向絕境。
由此可見,為了工作和人際交往的順利進行,我們需要把寬容仁厚作為一種管人方法或馭下技巧。
那麼,在工作交往中,管理者如何培養寬容仁厚的胸懷呢?
1.與人交往要有較強的相容度。較強的相容度,要求一個人能夠寬厚、心胸寬廣、容忍別人、忍耐力強。相容度強的人,能夠接納和團結更多的人,在順境中並肩作戰、共同奮鬥,在困境中共患難、積蓄成功的力量、創造更多的成功機會;相容度低的人,別人往往不願與其合作,常常被人疏遠。
2.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古人為我們留下的處世原則。鑒於這一原則,管理者不應提出別人難以接受的要求,由此可以避免尷尬的局麵,從而建立良好的上下級關係。
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要求我們將心比心,推己及人。
將心比心,要求管理者站在下屬的立場上,衡量自己的言行舉止能否為下屬認可和接受。你可以通過角色互換的方法,假想自己站在下屬的立場上,那時,看看你對自己的行為和言論會有什麼樣的反應。通過這樣的方法,你就可以更好地理解下屬、體諒下屬。
3.與人交往時,能夠主動讓人。世上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人,因而在與他人交往的過程中,人們常常會因為對某些事情見解的不同,由於個性、愛好、要求的不同,或是由於價值觀的差異而產生矛盾和衝突。此時,我們應該尊重他人的意見,並尋找共同的立場。
在工作中也是如此,由於每個人的工作習慣和工作方式不同,所以你不能苛求下屬和你采取相同的方式來完成工作。隻要能夠完成工作,任何工作方式都是可取的。要記住,爭執不但無益於問題的解決,而且對人對己都沒有好處。
管理箴言
1.寬容仁厚是一種修養,一種氣度,一種品德,更是一種藝術。如果管理者都具有了這種寬厚和善的心態,上下級之間的關係就會變得更加和諧與美好。
2.寬仁不是指對原則問題的妥協,而是指工作交往中的寬仁和容忍。表麵上看,這似乎與工作本身無關,但隻有在這個問題上做好,才能成為一個優秀的管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