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管理係統處在不斷的發展變化之中,為了適應各種變化的情況,可以有多種方案選擇,最後選定某個方案作為行動方案,但也得有防止情況變化的預備方案。這也需要留餘地、有彈性。
最後,管理是行動的科學,管理的活動必然產生某種結果,為了不出現失誤,不僅要在行動之前謹慎從事,而且事先應保持可調節的彈性,即便出現變故,也可及時製定對策,自如地應付。從這個角度講,管理也需要留餘地、有彈性。
彈性管理又有積極彈性和消極彈性之別。積極彈性是多一手,即充分估計到發展變化的多種可能性,進行科學預測,準備好應變方案,即使遇到不測風雲,也能有備無患、化險為夷;消極彈性則是留一手,消極保守,“頭頂三尺帽,不怕砍一刀”,就是消極彈性的生動寫照。
作為優秀的管理者,一定要在實踐中注意應用好留餘地、有彈性的策略,處理好整體彈性與局部彈性的關係,盡可能地發揮積極彈性,防止消極彈性,以期達到理想的管理效果。
管理箴言
1.彈性管理是指管理中或管理工作中不論是對於人,對於物,對於組織機構,對於工作程序和各種辦事方法,都要有一定的適應性和靈活性。
2.留餘地、有彈性是由現代管理的複雜性、過程性、不確定性、動態性所決定的。彈性管理分為局部彈性和整體彈性,前者是指在一些管理環節上保持可以調節的彈性,留有足夠的餘地。
3.彈性管理要求管理者在確定任務目標時,在大目標確定的前提下,各子係統任務目標應該有一定的彈性,允許下級管理人員在許可的範圍內自行調整。後者則是指整個管理係統所應具有的可塑性和應變能力。
彈性是管人的藝術精髓
從國內外企業來看,現在比較流行的管理理論有美國式管理、日本式管理,還有中國式管理。美國式管理強調專業性,重視專業知識;日本式管理關注一致性,重視團體精神;而中國式管理注重變動性,一切看情況。正如中國式管理的創始人曾仕強教授曾說,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比西方人複雜,而且擅長隨機應變,中國式管理更靈活、更有彈性。彈性是中國式管理之藝術精髓。
西方的管理興起於1975年以前,適合用於穩定的環境。1975年以後,隨著環境的複雜和目標的變動,西方管理理論已經開始顯示出一些不適應性。隨著經濟全球化發展,環境越顯得複雜,我們應該與國際接軌,但不能照搬西方式管理。而且,中國人與西方人的思維方式不同,中國企業管理絕對不能照搬西方。西方人的思維是二分法,是非常簡單的“是就是是,非就是非;對就是對,錯就是錯”。而中國人的思維比較靈活,比如中國式管理的“太極思想”、“把二看成三”、“中庸”等觀念,就是明顯的例證。
太極是一種自然流行的狀態。大禹治水重在疏導,讓水按照自然的規律流動。在他看來,太極思想的關鍵在於,認為“本來就這樣”,以“怎麼樣都好”的心情,用頭腦仔細想想,然後看情勢辦事,以自然的方式自得其樂地順勢行事。
“把二看成三”,可以突破二分法的困惑。受西方的影響,現代人思維喜歡“二分法”,把事情分成兩個部分,比如把管理分為人治、法治,認為其中一個對,而另一個不對。但這是理想狀態,沒有哪個組織完全是人治,也沒有哪個是完全的法治,純黑和純白之間總有著無數種灰。西方學術界有一種說法,“二分法是必要的罪惡。”中國式管理卻是“把二看成三”,規避這種必要的罪惡仍以人治、法治來說,中國人的組織大都是“很實際地寓人治於法治”,與西方的組織相比,人治的色彩還是要濃厚一些。二分法看起來簡單明了,但實踐中大家都知道,真理往往不在二者之一,中國人擅長把二看成三,以“二合一”來代替“二選一”。
中庸就是合理。許多人把中庸之道理解錯了,以前的解釋是一條道走中間,實際上,中庸之道不是走中間路線,也不是不走極端。中庸是該極端就極端,不該極端就不極端,該怎麼樣就怎麼樣。
西方的管理發展是合理化然後製度化。當然,公司不可以沒有製度,但完全製度化的管理是不對的。而中國式管理的關鍵是,管理即合理。強調合理,就帶來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