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就在我們身邊
樂活
作者:宋健華
提起易經,知道它的人不少,看得懂的人不多。
易經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即《周易》這本古代典籍,廣義則是《周易》及其衍生的許多易經術數,包括研究易經的專門學問——易學。《周易》一書不厚,區區數萬字,但如果沒有古文的功底,根本看不懂,更不要說六十四個卦。於是,這本流傳了數千年的“群經之首”,如今已被世界公認為中華民族智慧的經典,在絕大部分國人麵前逐漸成為“神秘的國寶”。
隨著近年來中華傳統文化地位的日趨上升,易經也越來越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
百姓日用不知易
在《周易·係辭》中有一句話:“一陰一陽之謂道。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翻譯成現代語就是,一陰一陽對立轉化、運動不息就是道,這個道就是規律。老百姓每天在生活中都是在應用陰陽之道,卻不認識它,所以能夠像君子賢人認識易道的人很少。事實證明,即使現代社會的當下,這個規律依然存在,老百姓依然日用不知易。
其實,易經並不神秘,就在我們身邊。比如在寺廟附近,一張地攤廣告,攤主們會信誓旦旦地為你算命卜卦;不時有人還會主動搭訕為你看相。許多城市出現了專業易經商鋪,算命看風水,測字看麵相,取名、改名字等,不一而足。易經市場開始火了起來,人們已經不足為奇了。還有易經與人生、易經與運程、易經與養身、易經與企業管理的講座,聽眾甚多,甚至高等學府也開設了易經的課程,且極受歡迎。
其實,這些僅僅是易經表象,易經文化已經融入人們的思維和行為習慣,隻不過“百姓日用不知易”而已。
《周易》本質是理、數、象、占,太極、陰陽、五行、八卦是核心。本質核心都是“道”,講的都是宇宙包括人類社會的規律。我們所處的自然、社會、家庭環境乃至個人一言一行都離不開易經的這個“道”。中華民族的哲學思想和傳統美德正是直接出典於易經語錄,如人們勵誌的“自強不息”就出典自《周易》的乾卦,後來還成為清華大學的校訓;修身的“厚德載物”則出自於《周易》坤卦;勸人為善的“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惡之家,必有餘殃”就是《周易·文言》中的原句。諸如天人合一、辯證、和諧等許多智慧和理念,無不出自於六十四卦。
許多成語、口語也是來源於《周易》一書,比如九五之尊、群龍無首、反目成仇、謙謙君子、立竿見影、正大光明、物極必反、殊途同歸、否極泰來、三陽開泰、革故鼎新、文過飾非、樂天知命、洗心革麵、不速之客、繼往開來、樂極生悲、與時俱進、窮則思變等,可見易經對於人們日常用語影響之大。
易經的趨吉避凶理念也已經深入人心,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重大的事情講究吉利已成人們的潛意識。比如辦大事要選擇好日子好時辰;居住選擇好地方,要求寬敞明亮和通風;新年大門上貼上個“福”字;給新生兒取個好名字;按照陰陽進行養生……一切真如《四庫全書》所言:易道廣大,無所不包。
Food and Life 2015-01
59 食品與生活 2015-01
我們人生麵對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乃至風俗習慣無不浸潤著易經的基因,大其無外,小其無內,內化於心、外化於行,易經就在我們身邊。
認知的誤區
易經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但是由於各種原因,人們對於易經的認識和認知卻存在許多誤區。
誤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