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關於杭州旅遊循環經濟發展的思考(2 / 2)

(四)旅遊產品缺乏特色

產品供需錯位是經濟開放型旅遊景區普遍存在的問題,不能進行個性化產品設計,滿足不了遊客的需求,自然會被市場淘汰。一些旅遊景區由於缺乏獨特性設計,難以留下深刻印象,客源隨之慢慢萎縮,難以實現旅遊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另外,旅遊產品的低水平重複建設導致惡性的價格競爭,行業的高失敗率,難以實現人、自然環境和科學技術這個大係統的良性運轉。作為一種科學發展觀,循環經濟是一種全新的經濟發展模式,我們應以循環經濟新視野去思考旅遊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實現旅遊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

四、杭州旅遊循環經濟發展對策

(一)改變傳統旅遊形式,實現旅遊生態化

“旅遊生態化”概念的提出,不是名詞的變換,而是立足點的轉移,即從旅遊者的“生態旅遊”的形式,轉移到投資者和經營者的開發經營全過程的生態化。具體做法包括:景點(區) 、遊樂設施、酒店、餐館、廁所等的建設不能汙染環境。如建立綠色飯店,實行旅遊綠色消費,保證這類食品是綠色健康食品;創建生態商店,專營各種天然物品;開展生態交通,盡可能地使用太陽能或電能驅動的交通工具;實行經營生態化,運用計算機網絡功能,開設網上旅行社,實行網上訂房和電子機票,有效地降低成本,減少紙質的損耗;實行管理生態化,提倡綠色認證,推行ISO14000 環境管理體係認證、生態旅遊企業資質認證、生態旅遊產品認證等。

(二)加強科學管理, 強化旅遊生態環境保護

加強旅遊資源的科學管理, 保障資源永續利用。積極開發符合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旅遊、綠色旅遊、環保旅遊和各種新型旅遊產品。開展旅遊資源普查和評價, 對高品質的、稀缺的、脆弱的旅遊資源實行嚴格的保護性開發。加強旅遊生態環境敏感區的管理與科學利用, 重視生物多樣性保護。科學有序地引導生態旅遊, 加強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敏感區的科學管理,將生物多樣性保護作為旅遊開發利用的重要前提。建立旅遊項目立項的生態與景觀環境影響的評估製度和相應的保護與修複資金的補償機製。

(三)加強循環經濟理念的宣傳和教育,促進生態環境倫理的建設

宣傳教育具有信息傳遞、輿論導向和監督、規範公共行為和普及知識的功能, 是實行公眾參與的前提。隻有通過加強教育和社會文化建設, 樹立旅遊循環經濟的理念, 才能使政府、企業、旅遊者和社區公眾提高對規劃的理解力和接受力,並將有關規定落到實處。倡導維護生態係統的平衡和正常運行正是為了維護人類的自身生存和根本利益的道德觀念; 樹立關愛環境、節約資源本身就是關愛自己、關愛他人、關愛後代、關愛全人類的生態環境倫理觀。在社會文化體係中加強生態環境倫理的建設, 盡快建立保護環境的責任體係, 以利於旅遊循環經濟的推行和發展。

(四)建立健全旅遊循環經濟的相關法律法規

旅遊循環經濟的順利實施要有完善的發展政策作保障。在國外, 循環經濟的發展都有相關的法律保障實施, 如日本的綠色采購法、容器包裝循環法等。我國依照外國經驗也建立了相應的循環經濟保護法,如2003年實施的清潔生產促進法、節能法,用法律武器約束開發者和旅遊者的行為,達到對旅遊循環經濟保護的目的。通過借鑒先進國家發展旅遊循環經濟的先進經驗,並在現有相關法律法規框架下,綜合運用價格、稅收、補貼等多種經濟手段,從改變成本入手,借助市場機製改變生產者和消費者原有的旅遊經濟刺激模式,使其自覺地推動旅遊循環經濟發展。形成旅遊循環經濟的法律體係, 使旅遊循環經濟發展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同時也切實做到執法必嚴, 違法必究。

旅遊循環經濟是在循環經濟逐步發展的背景下人類不斷探索旅遊可持續發展的實現路徑的結果, 是實現杭州旅遊可持續發展最為現實的必由之路。應充分認識發展旅遊循環經濟的重要意義,加強旅遊循環經濟的理論研究,構建旅遊循環經濟的實施體係, 以推進旅遊循環經濟的深入發展, 促進旅遊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早日實現。

(作者單位:浙江工業大學之江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