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搶抓機遇 高端承接 示範引領集群發展(3 / 3)

安徽省《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規劃》獲國務院批準,使得地方規劃上升為國家戰略,使安徽承接產業轉移獲得多方麵的好處,如國家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轉出地政府的大力合作等。我區也應借鑒安徽的經驗,積極申請國家在我區設立北疆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借助國家規劃的力量,把我區承接產業轉移的地方訴求上升為國家戰略,一方麵,可以提升我區在全國承接產業轉移中的地位;另一方麵,也為我區承接產業轉移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工具。

我區具備建立北疆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的優勢和條件。建議自治區有關部門加強對這一問題的基礎研究,並著手開展示範區規劃的編製工作,在適宜的時機爭取國家的核準、審批。

(二)明確承接重點,與既有優勢產業嫁接

承接產業轉移是我區調整產業結構、改變產業結構單一的重要舉措。因此,我區在確立承接產業重點時,一定要與促進產業優化升級統一起來,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增強承接產業轉移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一是要注重引進非資源型產業。通過承接高端的非資源型產業鏈,培育一批新的支柱產業和特色產業,加大非資源型產業在我區產業中的比重,壯大產業實力和提高產業的市場競爭力。二是要注重引進資源型深加工產業。我區已培育發展了能源、冶金、化工、農畜產品加工等特色支柱產業,但這些產業仍存在著深加工能力不足等問題,要圍繞優勢特色產業,重點引進技術含量高、為特色優勢產業延伸配套的產業,實現承接產業轉移與推動產業升級同步。

(三)強化載體功能,為大規模承接產業轉移搭建平台

目前,組團式轉移、整條產業鏈轉移趨勢明顯,這就對承接載體提出更高的要求。我區現有6個國家級開發區、39個自治區級開發區、74個盟市級工業園區。從園區整體發展情況看,還存在著布局不合理、功能定位不清晰、產業特色不鮮明、園區內企業間關聯度不強等問題,難以適應大規模、集群式承接產業轉移的需要。因此,我區應積極創新承接模式,開辟承接的新路徑,著力打造功能完備、特色鮮明的承接載體。

一是加快產業承接集中區建設。本報告提出的集中區不同於現有的各類開發區(工業園區),不僅是生產性的工業集聚區,而且是集科研開發、教育培育、生產生活服務的集聚區,還是綠色發展、生態良好的樣板區。從我區現有園區看,並不具備這些條件。因此,建議在自治區層麵規劃幾個大的產業承接集中區。集中區要統一規劃、統籌建設。在起步階段,借鑒安徽的模式,先高水平規劃建設兩個產業承接集中區。通過先行先試,帶動其它集中區建設。我區東西部資源分布不同,產業發展各具特點,建議在東部、西部適宜開發地區各規劃一個產業承接集中區。西部地區重點在呼包鄂三市沿交通幹線一帶建設西部產業轉移集中區,主要承接新型化工、裝備製造、高新技術等產業;東部地區重點在赤峰、通遼兩市間沿交通幹線一帶規劃建設東部產業轉移集中區,主要承接煤化工、有色金屬加工、裝備製造、農畜產品深加工等產業。

二是加快推進特色產業基地建設。根據各地區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按照集約、集群、集聚原則,整合現有園區,推進園區向特色產業基地的轉型,培育壯大一批特色鮮明、競爭力較強的產業基地,為更好地承接產業轉移奠定基礎。

(四)建立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地區政府間合作機製

近年來,我國長三角、珠三角及環渤海地區,為了加快調整產業結構,提高土地等資源使用效率,出台了一係列如產業轉移獎勵資金等政策措施,扶持、引導產業向外轉移,這為我們承接產業轉移提供了重要機遇。我區應積極發揮政府職能作用,主動加強與珠三角、長三角和環渤海等地區的交流與溝通,密切與這些地區政府的聯係,加快建立共同推進產業轉移的省際間合作機製。通過建立高層領導互訪和定期協商製度、合作協議跟蹤與落實機製和跨境企業層麵的磋商和合作機製,深化與這些地區發展分工,擴大經濟合作,有序推進這些地區產業向我區轉移。

(調研組成員:包思勤、趙雲平、武學林、司詠梅、韓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