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見》中針對性地提出,要加大黃河、遼河、鬆花江、海河等重點流域水汙染防治力度,推進水汙染防治項目建設,同時強化水功能區和入河排汙口監測,健全監督管理體係。
烏梁素海是世界範圍內半荒漠地區極為少見的具有很高生態效益的多功能湖泊,具有重要的生態功能,不僅是河套灌區的惟一受納水體和排水通道,也是黃河枯水期主要水源補給庫,在當地社會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具有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烏梁素海生態安全問題曾得到國務院溫家寶總理的批示,要求研究解決烏梁素海的生態安全問題,近年來,由於黃河水調蓄水量的不斷減少,水質開始不斷惡化,大部分湖區的水質處於劣五類水平,而且2007年湖麵出現大麵積的黃苔,形成了嚴重的生態災害。《意見》中提出開展烏梁素海綜合治理,提高生態用水保障程度,嚴格控製汙染源,關鍵要保證在黃河汛期的調水量,增大烏梁素海的泄洪量,提高湖泊的水文更換能力。應多部門協同努力,加大春汛、秋汛期的補給水量,嚴格控製汙染源,清汙分流。
多年來,城市的集中供熱、熱電聯產為提高城市的文明水平,控製城市汙染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為建設文明潔淨的城市,《意見》要求積極推進重點城市大氣汙染防治工程建設,支持燃煤電廠和工業鍋爐除塵脫硫脫硝,發展集中供熱,防治機動車尾氣汙染。鼓勵城市發展背壓機組實現集中采暖,允許符合條件的地級城市發展大型熱電聯產。
七、切實做好節能減排工作
2010年萬元GDP能耗比2005年下降了22%以上,達到了國家要求。2010年全區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排放水平分別為139.41萬噸和27.51萬噸,比2005年下降4.25%和7.47%,全麵完成國務院對自治區下達的3.8%和6.7%減排目標。
內蒙古是我國的能源基地之一,要保證工業及城市持續發展,就應增大汙染治理的力度,通過電廠的除塵、脫硫脫硝,通過爐窯的治理,繼續節能減排,為今後的發展提供空間,為我國節能減排目標的完成貢獻力量。《意見》中提出要大力實施重點節能工程,支持高載能行業節能改造和重大節水技術改造工程建設,加快淘汰落後產能,推行清潔生產,推廣應用低碳技術,控製溫室氣體排放。《意見》中強調要積極發展循環經濟,開展循環經濟示範和主要汙染物排汙權有償使用和交易試點工作。這將有效推動節能減排工作。
八、以環境容量為依據,加強區域性環境管理
內蒙古大部分地區土質為鈣質壤性,大氣中氣溶膠偏堿性。隨風輸送的大氣幹沉降物及降水沉降物均呈偏堿性,這對平衡華北地區降水中的酸性物質有利,對保證生態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年的環境監測結果顯示,內蒙古境內從未發生過酸水,這與這種典型環境地質特征有關。內蒙古目前的發展水平,環境空氣質量除局部略差外,大部區域基本上保持在安全清潔的水平。
為保證內蒙古地區的正常發展,應給予合理的排放量指標;要實現內蒙古更好更快地發展,就需要在合理布置生產力的條件下,充分規劃利用環境容量,為工業文明的發展提供條件。《意見》中指出,可以按照國家節能減排總體要求和環境容量,綜合考慮經濟發展、產業結構調整和能源供應等因素,合理確定內蒙古節能減排指標和主要汙染物排放總量,這種因地製宜的政策,為進一步發展提供了契機。
經過科學測算,內蒙古大氣汙染物環境容量為:二氧化硫266.4萬噸,氮氧化物452.7萬噸,是目前排放量的2倍左右。內蒙古全流域環境安全承載力下化學需氧量允許排放量為94萬噸/年、氨氮為4.25萬噸/年。而這些環境容量主要集中在東北水資源豐富的地區,目前內蒙古的汙染物排放量化學需氧量大約為27.4萬噸。因此,隻要合理劃分控製單元,強化科學管理,合理布局生產力,進行區域聯防與流域整體保護,落後的地區環境容量有空間,可以合理增加排放指標。
排放權也是環境權益的一種,也可以說是一種發展權,調查內蒙古各盟市的經濟發展與汙染物排放量的關係可以發現,地區的GDP與區域的汙染物排放量基本是成正比的。要想內蒙古更好更快地發展,促進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汙染物排放總量指標也應根據環境容量給予增加,尤其是對那些工業水平較低的盟市。
九、相關對策措施
(一)要按照優先保護、積極治理的原則,加大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力度,逐步提高生態自我修複能力,繼續實施好京津風沙源治理、退耕還林、退牧還草、天然林保護、“三北”防護林、水土保持等生態建設重點工程,特別要有效提高工程建設的效果。在國家各大生態工程的建設中,內蒙古既要執行國家的一般要求,認真學習先進地區的典型經驗,也要積極探索與當地自然地理與人文環境相適應的具體的生態工程建設模式及其實施辦法和措施,使得國家生態建設項目與當地的實際相融合,大大提高國家生態建設項目實施的效果。
(二)草原牧區,要進一步完善退牧還草等生態工程的實施辦法,有效貫徹執行國家、自治區對草原生態保護的獎勵補助政策,對少數重度退化沙化的草原要實行封育、休草、禁牧的辦法,對大多數草原要實行輕度利用、草畜平衡的辦法,從而有效保護、科學恢複、合理利用草原資源,提高草原生態經濟係統的生態與經濟效益。工礦區域,可能因開礦、建廠引起原生植被的破壞,應選擇抗逆性強的草種及樹種,采取切實可行的辦法,大力開展以育草為中心的植被營造與恢複活動,爭取實現礦產資源開發與綠色植被建設同步進行,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及社會效益同時提高。荒漠化和水土流失區以及農田、鐵路、公路等的周圍,要大力開展喬、灌、草相結合,帶、片、網相協調的綠色植被防護體係建設,逐步改善生態環境,有效遏製生境惡化的勢頭。
(三)要確立保護生態環境也是發展,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就是發展生產力這一重要理念,真正建立起礦產開發、資源稅、工業碳置換交易生態補償資金。大力推進生態建設投資的多渠道、多層次、多方位,努力建立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多元化投資體製,彌補各級政府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專項投資的不足。
(四)要確認自然資源及環境的價值,將自然資源和環境因素納入國民經濟核算體係,堅持可持續發展,增強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和儲備,提高環境資源承載力和價值。
(五)建立和完善農田、森林、礦產和水源等的生態補償機製。特別要落實實施草原生態補償製度,進一步調動廣大牧民建設草原、保護草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確定科學合理的補償辦法及補償標準,對草原牧民給予經濟補償,從而理順草原生態功能維護者與草原生態效益享受者以及政府等相互之間利益關係。
(六)對水資源、森林資源、草原資源、耕地資源、生物多樣性和氣候變化、水土流失、農業汙染和工業及生活汙染、土地荒漠化以及防災減災、應急救援等,及時做出監測和預警。盡快製定草原監理、水務監察、森林保護、漁政管理等與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有關的管理製度,健全機構、充實隊伍,提高其裝備水平和人員素質。盡快建立生態環境預警製度,形成生態環境監測和災害預警體係,積極推進環境基礎性工作,為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提供全麵詳實的科學依據。
(作者係1.內蒙古社科院牧區經濟研究所所長、研究員;2.內蒙古環科院戰略規劃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