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全麵推進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1 / 3)

宏觀論壇

作者:王關區 於長水

內蒙古的生態區位獨特,既是生態環境脆弱區,也是生態前沿區,更是生態屏障區。內蒙古橫跨中國的東、中、西部,緊靠華北、京津、東北等地區,其沙漠化、水土流失等,可借助風力、水力等迅速地、直接地蔓延或影響至上述地區,特別是威脅首都北京的生態安全,故內蒙古是生態前沿區。如荒漠化土地為61.77萬平方公裏,占自治區總土地麵積的52.2%;沙化土地總麵積41.47萬平方公裏,占自治區總土地麵積的35.05%;全區具有明顯沙化趨勢的土地麵積為17.79萬平方公裏,占總土地麵積的15.04%。截至2010年,全區土壤侵蝕麵積達79.25萬平方公裏,占全區總土地麵積的87%,其中水力侵蝕麵積15.02萬平方公裏,風力侵蝕麵積59.46萬平方公裏,凍融侵蝕麵積4.77萬平方公裏。由此可見,內蒙古是我國生態環境脆弱的區域,也是相對惡劣的區域。內蒙古廣闊草原及綠色森林是我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維護和建設好這條生態防線,關乎國家的生態安全和各族人民的共同福祉。

因此,內蒙古全麵推進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有效實施重點生態保護與建設規劃,大力推進重大生態工程建設,加強重點區域、流域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實現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得到有效遏製、治理區明顯好轉的目標,構築以草原和森林為主體的生態係統良性循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國家生態安全屏障,是非常重要又迫切的戰略任務。

一、加強草原生態保護與建設

2000年以來,國家相繼實施了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退牧還草等工程,拉開了草原生態保護與建設的大幕。“十五”期間,全區草原建設總體規模年均達8219萬畝,比“九五”期間年均增加4575萬畝。“十一五”期間,草原建設總規模5億畝,禁牧休牧麵積7.8億畝。近年來,內蒙古草原生態保護與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草原退化沙化及草原生態環境總體惡化的態勢仍然在延續,草原生態保護與建設任重而道遠。

為此,《意見》中提出,要有效推進草原生態保護與建設,在全國退牧還草工程建設中繼續把內蒙古作為重點。自2003年,國家正式啟動了退牧還草工程,通過休牧育草、劃區輪牧、封山禁牧、舍飼圈養等措施,保護與建設草原,恢複草原植被。如“十五”期間,退牧還草工程在內蒙古的建設總規模為11000萬畝,其中禁牧麵積4000萬畝,休牧麵積6600萬畝,劃區輪牧麵積400萬畝。目前中央批示,加大退牧還草工程實施力度,延長實施年限,適當提高補貼標準。這對草原生態的恢複、改善有重要的意義。

《意見》中強調,要全麵落實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嚴格執行草畜平衡、休牧輪牧製度,對嚴重退化、沙化草原實行禁牧。2010年10月,國務院決定2011年起,在全國8個主要草原牧區實施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製,中央財政每年投入134億元用於草原禁牧補助、草畜平衡獎勵、牧草良種補助和牧戶生產性補助等。按照國務院的安排,我區共有10.2億畝草場被納入補獎範圍,每年投入40.4億元,連續投入5年。2011年6月16日,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製在自治區正式啟動,按照禁牧每標準畝6元、草畜平衡每標準畝1.5元等給予補助獎勵。這一廣大牧民和幹部期待已久的生態保護補償製度實施後,必定會取得顯著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及社會效益。

這是對內蒙古草原生態保護與建設的新工程,其啟動實施必將對內蒙古草原生態的改良、草原文化的傳承、草原牧區生態經濟社會的協調持續發展起到重要的作用。《意見》中明確應探索並建立基本草原保護製度,研究製定草原征用占用補償標準,依法征收草原植被恢複費,還要推進草原牧區基礎設施建設,因地製宜地發展設施畜牧業和人工草場,穩妥實施生態移民,大力培育後續產業,進一步提高草原防災減災能力,加大草原防火和病蟲鼠害防治力度。推進草原生態保護和治理的技術研究與應用,加強草原生態監測監理體係的建設,加大草原管護力度。到2015年基本實現草畜平衡,草原植被覆蓋度達到43%;到2020年草原植被覆蓋度進一步提高,草原牧區總體生態環境狀況明顯改善。

二、強化森林生態保護與建設

通過堅持不懈的森林生態建設,目前內蒙古實現了森林麵積、蓄積持續“雙增長”。2010年,全區完成營造林麵積65.78萬公頃,其中人工造林23.02萬公頃、飛播造林7.9萬公頃、封山育林34.86萬公頃;到2010年末,全區森林麵積為2366.67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20%。但是,我區森林生態保護與建設的任務仍然艱巨。

為此《意見》中提出,要繼續實施天然林保護和“三北”防護林工程,鞏固退耕還林成果,支持人工造林和森林改造培育。1998年,內蒙古開始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主要通過全麵禁止黃河中上遊地區天然林的商品性采伐和大力調整重點國有林區的木材產量等,來解決天然林資源的休養生息和恢複發展問題。自治區黃河中上遊工程區7個盟(市)35個旗(縣、區)全麵停止了天然林商品性采伐,重點國有林區及嶺南八局木材產量已於2003年如期調減到位,由工程實施前的432.3萬立方米調減到現在的200萬立方米左右;全區共完成公益林建設任務2000萬畝左右,有效增加了灌木後備森林資源儲備。2000年國家實施退耕還林工程,工程建設涉及全區12個盟市,96個旗縣,830個鄉鎮蘇木,8731個行政村,149萬農戶;僅2007年,國家就在自治區投入退耕還林工程建設資金22億多元,退耕人口人均412元。“三北”防護林工程的實施,內蒙古一直是建設的重點。繼續開展這些重大生態工程的建設,堅持人工造林和森林培育,進一步鞏固及放大生態效益,是內蒙古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的重要保障。

《意見》中提出,在林區逐步實施“代木能源”工程,實施森林草原固碳增彙技術示範工程,是新的森林生態保護與建設工程。《意見》中強調,要繼續實施森林管護中央財政補助政策,將自治區符合規定的國家級公益林納入中央財政森林生態效益補償範圍。《意見》中要求,推進大小興安嶺生態功能區的生態保護與建設,加快實施《大小興安嶺林區生態保護與經濟轉型規劃(2010-2020年)》。還要加大重點濕地保護與恢複力度,嚴禁濕地開墾等破壞性活動,逐步扭轉濕地萎縮趨勢。加強林地管理,嚴禁毀林開荒,提高森林防火和有害生物防治能力,加強大興安嶺寒帶生物基因庫保護和建設。到2015年全區森林覆蓋率達到21.5%;到2020年森林覆蓋率進一步提高,生態狀況明顯改善,主要生態係統步入良性循環,可持續發展能力顯著提升,形成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現代化內蒙古新局麵。

三、加大礦產開發的生態治理,加強土地複墾,加強開發過程中管理

礦產開發主要環境問題為地表沉陷、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地下水位變化、引發供水與下遊生態用水矛盾、引發風沙。礦產開發應重點解決好大氣汙染防治、水環境保護、植被恢複等問題,加強廢礦石、煤矸石安全處置和綜合利用。目前,重點需要開展礦產資源開發的生態環境監察,落實企業生態環境保護與恢複的責任機製,規範開發建設活動,保護生態。

礦山的管理急需建立礦山地質環境恢複治理分類管理機製、土地複墾與植被恢複機製。為此,應建立完善礦山地質環境恢複治理的政策激勵機製,加快礦山地質環境恢複治理進程;嚴格執行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土地複墾準入管理,嚴格落實土地複墾方案審查製度,嚴格實施土地複墾方案,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減少土地麵積、降低破壞程度,切實保護耕地特別是基本農田,努力實現邊開采、邊保護、邊複墾,加強開采過程中的生態監管,防止環境汙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