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初期中央廚房的投入巨大,一方麵需要足夠的資金投入,另一麵需要門店數跟得上才行,不然也是對中央廚房產能的浪費。所以,雕爺牛腩虧損也就不足為奇了。
而同樣的例子在杭州也有出現。2013年年初,杭州的甘其食包子鋪就風靡杭城,門店過百,記得當時銷售最高單店,一天能賣出2萬個包子,對於街邊夫妻店來說,這個數字等於賺翻了,而當時的甘其食實則仍為虧損,中央廚房在上海,通過冷鏈物流,每天配送到各個門店,當時肉包1.5元一個,核算下來不賺錢。
當然,一旦過盈虧平衡點,就是雕爺說E=mc2,嚐到蘑菇雲的滋味,公司也就會進入高成長通道。
(2)重度垂直背後的暗示
2014年聽膩了“重度垂直”一詞,但重度垂直背後的深意是什麼?是用戶習慣的養成,所有從產品取名,各個方麵給予用戶暗示!
《紐約時報》商業調查記者查爾斯·杜希格在2012年寫過一本書叫《習慣的力量》,邏輯是從暗示入手,形成習慣,最終獎賞,讓用戶慢慢離不開你的產品。而巨頭林立的如今,互聯網巨頭早就厭倦了這套邏輯,他們簡單粗暴、有錢任性,打破常規邏輯,直接從獎勵切入,用錢“砸暈”用戶,來培養用戶習慣,所以我們看到的是動則幾億美金的融資額,直接的現金補貼。像淘點點這樣的“富二代”,直麵迎戰他,是不可能的!
創業不應把這些巨頭當做競爭對手,上來就叫板巨頭,相反,感謝巨頭為我們花錢教育了市場。吊絲創業者,可能還是要遵循這套邏輯從暗示入手,讓用戶容易形成品牌聯想。比如,類似薛蠻子的天使的挑食,專做火鍋外賣,用“挑食”來暗示火鍋,培訓用戶習慣,當用戶想吃火鍋時自然聯想到了“挑食”,獎勵就是在突然任性想吃火鍋的時候,吃到了火鍋。杭州點我吧外賣就是品牌類外賣,想吃外婆家、新白鹿等連鎖品牌就聯想到點我吧,區別於餓了麼,餓了麼隻是泛外賣、低端外賣。想象一下,日式料理是否也可以這樣來做?
(3)尋找商家和用戶兩端的平衡點
餐飲管理係統實在是競爭紅海,對於商家來說需要的是少花錢,好用,提高業績。商家智能化、互聯網是趨勢,大家都看到了,大部分創業者是從B端切入,從賣管理軟件的,CRM、幹掉點菜寶等工具等各種角度切入。本質都是未然餐飲用戶獲取,用戶留存,最終交易完成來做,完成O2O閉環,但是B端和C端失衡嚴重,以為做好了B端,C端水到渠成,B端和C端的極不平衡。
美味不用等是目前我看到做到這個平衡點最為協調的公司,從排隊切入,C端切入,完成用戶獲取。排隊是就餐最大的痛,免去排隊,用戶所至,迅速積累用戶,有了用戶,再切入商家餐飲管理係統,幫忙做餐品管理、CRM係統,解決了用戶留存,最終完成交易,用戶爽,商家也爽。大部分創業者看到了餐飲億萬級市場的大蛋糕,兩端失衡,容易失去做大機會。
(4)餐飲O2O必然是苦逼的,必須得“熬”的住
如果涉足想要在這個行業裏,必須得耐得住寂寞,苦逼是必然,“熬”出頭才會有春天,大眾點評“熬”到了春天,強大的地推能力和團隊執行力是這行業的生存法則,誰也逃不過。就算是互聯網迅速崛起的品牌,遲早會回歸線下,慢慢“熬”,就像“叫隻鴨子”一樣,迅速建立品牌之後,還是回歸了餐飲的本質,“苦逼”挨個城市攻城掠地,形成線下品牌連鎖。
2014年,餐飲O2O領域不少優秀的創業項目湧現,當然不少項目停在2014,創業路上不斷的嚐試,才有我們生活方式升級。2015,嶄新的一年,更多的創新將會滲入我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