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童年記憶)(1 / 3)

劉德老漢想郭氏提出來要這個孩子的撫養費,這很正常,看看著家徒四壁的家庭,怎麼有能力再收養一個男孩子,就把話題擺在了桌麵上:“你說的我明白,那咱們就把這件事情談的一清二楚,這關乎著劉嬰一生的幸福,絕對不能馬虎,要謹慎對待。我前幾天就和你媽媽說了這個事,就是怕你再收養一個男孩有負擔,你也知道,我雖然在年輕的時候立郭赫赫戰功,可撫恤金並不多,還沒有事業單位的退休工人的退休金多,人家有的一月有一千五百左右,我的才一千出頭,各種雜費每月扣下來就等於一千塊,我每年還要交黨費等。不過我說到做到,把我一半的退休金給你補貼家用,也就是一月五百塊整,你看怎麼樣?”

郭氏聽了這番話後,覺得自己太急躁,就通情達理推脫地說:“表舅,你也不容易,我現在身體還行,你就不要給一半了,給我們娘幾個三分之一就夠我們娘幾個開支了,剩下的你還是留著保養身體吧!”

劉德老漢連忙接口道:“那行呢?一月五百不多,我一個死老漢,根本用不了五百,現在身體還硬朗,以前給的退休金大部分給了村裏的貧困戶,再說等孩子們都上學後,這五百怕是也不夠用。什麼學費,什麼書本費、孩子有個頭疼腦熱的,還是得花錢……”

郭氏很感動,說:“表舅,那謝謝你了,你放心,我對劉嬰如同己出,絕對不會虧待孩子,有什麼好吃的,先讓男娃享受,平時也不會讓他幹活……教育這倆個丫頭,讓她們和劉嬰建立起情同手足的親情……”

“既然你這樣說,我就放心了,男孩子吃點苦不算什麼罪,你千萬不要對他優待,那樣會養成他自私的性格,該勞動就應該勞動,你要對他和倆個小丫頭一視同仁,不要覺得我給你們幾百塊的劉嬰撫養費就想這個錢應該花到劉嬰的身上,那是不對的……”劉德想今天的這個事情辦的還很順利,就無形中表露出他年輕時候當連長的說話語氣,一套一套的官話套話。

這郭氏也是聽的一愣一愣的,聽完後說:“表舅你放心,我一定會盡力培養劉嬰成才,將來可以為我增光,同時也給他們劉家光宗耀祖……”

就這樣劉嬰在那個十冬臘月白雪皚皚的一個普通日子,他開始了新的人生……

那天劉德老漢在郭氏家吃了下午飯後,告別劉嬰,把劉嬰一個人留在一個既陌生又熟悉的家庭,他從今天起,從此刻起將逐漸熟悉這個“陌生”的家庭和人們。

劉德——是一個為共產事業奮鬥了一生,一個嫉惡如仇的剛性漢子。今天又做了一件在外人看來是別人的閑事,又做了一件他應該做的,他義不容辭的事情,為了他的老戰友的在天之靈,他拖著疲憊的身心現在迎著風雪在雪虐風饕的傍晚行進著,如同他年輕時候的行軍。

他老了!確實是到了垂暮之年了!他的一生就是悲劇的一生,從不利己專門利人的一生,現在他看到萬裏雪飄、千裏冰封的黃土地,不知道是不是想起的一首詩:《沁園春。雪》,如果他想起《沁園春。雪》會發出怎麼樣的感慨!我們不得而知,可能他就是一個小人物而已,也確實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小人物,即使他做了英雄的事跡,但他還是一個小人物,就比如本書中的他這個人物,從一開始到現在他幾乎是完美的,但同時是短暫的,他將隨著他在雪地沉重的腳步,慢慢地謝幕,以後書中也不會出現他的名字,因他隻是一個英雄式的小人物,是給人們做榜樣的。而現實中,像他這樣的人,已經如大熊貓一樣稀有,這種大無謂精神的人,已經從這個世界消失了……

光陰似箭,7年時間一晃而過,劉嬰已經完全融入這個家庭,郭氏也沒有違背當年她承諾的,對劉嬰如同親兒子一般,三個孩子也建立了不是親兄妹勝似親兄妹的牢固的感情。

劉嬰今年13歲,六月份的時候剛升入初中,是鎮裏唯一的一所中學,校名比較官方化,叫杜鎮中學。劉嬰在杜鎮中學將發生很多離奇的故事,我們來介紹一下這所公立中學。

杜鎮中學顧名思義就是杜鎮政府的中學,是這個鎮裏學生最多的學校,一個擁有學生五千人的中學。這個鎮所有的村子的學生都來杜鎮中學上學,所有有著讓自己的孩子將來考大學,出人頭地的家長,都必須來這所學校辦理一切的入學手續,他們沒有第二條出路,因在方圓幾十裏的周圍隻有一所杜鎮中學,其它的鎮即使有中學也規模小,師資力量低,教師沒有一個是大學畢業的,夥食方麵,營養也沒有保障。劉嬰小時候,政府已經實施計劃生育了,但收效甚微,想生的還是繼續生,根本就無法根治,所以一個小小的杜鎮有著五千中學生也不足為奇,這還不算沒有考上初中的學生和沒有資金上學的家庭的孩子。

上學第一天,郭氏反複叮囑劉嬰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為我們家增光,不要和學校的同學吵架打罵,規規矩矩的,老師可不像我一樣溺愛你。

劉嬰家的房子坐落的位置在鎮裏的偏僻地方,杜鎮方圓五裏的範圍,全部是平房和少量的二層樓房,隻有家庭困難才住在杜鎮方圓五裏以外的地方,大部分家家戶戶是窯洞。說起窯洞,可能南方生活的,和中國的東部,或者東北地區的人們可能隻聽其明,未見其麵。這個和大家談點題外話:窯洞是黃土高原的產物,我們這裏農民的象征。在這裏,沉積了古老的黃土地深層文化,人民創造了窯洞藝術(民間藝術)。過去,一位農民辛勤勞作一生,最基本的願望就是修建幾孔窯洞。有了窯娶了妻才算成了家立了業。男人在黃土地上刨挖,女人則在土窯洞裏操持家務、生兒育女小小窯洞濃縮了黃土地的別樣風情。

窯洞一般修在朝南的山坡上,向陽,背靠山,麵朝開闊地帶,少有樹木遮擋,十分適宜居住生活。一院窯洞一般修3孔或5孔,中窯為正窯,有的分前後窯,有的1進3開,從外麵看4孔要各開門戶,走到裏麵可以發現它們有隧道式小門互通頂部呈半圓形,這樣窯洞就會空間增大。窯洞一般窯壁用石灰塗抹,顯得白晃晃的,幹爽亮堂。窯洞內一側有鍋和灶台,在炕的一頭都連著灶台,由於灶火的煙道通過炕底,冬天炕上很暖和。炕周圍的三麵牆上一般貼著一些繪有圖案的紙或拚貼的畫,人們將其稱為炕圍子。炕圍子是一種實用性的裝飾,它們可以避免炕上的被褥與粗糙的牆壁直接接觸摩擦,還可以保持清潔。為了美化居室,不少人家在炕圍子上作畫。這就是在黃土高原具有悠久曆史的民間藝術--炕圍畫。窯洞的窗戶比較講究,窗戶分天窗、斜窗、炕窗、門窗四大部分,都有剪紙裝飾。它們根據窗戶的格局,把窗花布置得美觀而又得體。窗花貼在窗外,從外看顏色鮮豔,內觀則明快舒坦,從而產生一種獨特的光、色、調相融合的形式美。窗格疏朗,陽光可以自由地透進來。

深達一二百米、極難滲水、直立性很強的黃土,為窯洞提供了很好的發展前提。同時,氣候幹燥少雨、冬季寒冷、木材較少等自然狀況,也為冬暖夏涼、十分經濟、不需木材的窯洞,創造了發展和延續的契機。由於自然環境、地貌特征和地方風土的影響,窯洞形成各式各樣的形式。但從建築的布局結構形式上劃分可歸納為靠崖式、下沉式和獨立式三種形式。

其中夾雜著窯洞式平頂房。窯洞是自然圖景和生活圖景的有機結合,滲透著人們對黃土地的熱愛和眷戀之情。

劉嬰家雖然是住在杜鎮,但他家算是被杜鎮邊緣化的一部分人,就像現在城市的郊區,按照行政上的劃分郊區也是屬於城市,但這個的人們和城市的人口的生活方式截然不同。劉嬰家距離學校有六裏的路程,每天必須來回在學校和家中穿梭不停,吃飯要回家,晚上要休息也要回家,他後來學習武術的基礎就是在這個期間奠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