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錢了,你快樂嗎?——幸福指數
宋剛是個年輕帥氣的小夥子,可是上天不會一直垂愛同一個人。他一直學習很好,考上了全縣重點高中,可是由於父親重病,家裏負債累累,三年之後他把別人求之不得的重點本科錄取通知書,悄悄藏進衣櫃的抽屜裏。
從此他下地幹活,收割莊稼,耕種田地。後來他進印刷廠當工人,進餐廳當服務生,蹬著三輪在大街上賣菜……嚐盡了辛酸,受盡了辛苦。他常常想,要是掙足夠多的錢就可以給父親治病了,於是他更加努力的打拚。
以前他從來沒覺得錢如此重要,可是現在,他覺得,錢真是太偉大了,能做那麼多事情,有了錢可以給父親看病,父親就能健康了。當年若是有錢,他一樣是個享受著陽光與知識的莘莘學子。
宋剛漸漸把眼光轉向如何賺錢,他試圖積累經驗,尋找機會。有一年夏天天氣炎熱,工地上的民工因為天太熱多半都結賬回家了,於是他成了工地上一個搬磚運瓦的小工。一幹就是兩年,他從不覺得苦和累。負責拆建的工地上的領導看他肯吃苦又聰明,於是派他出去學技術,後來又派他學管理。
幾年之後他已經成為一個優秀的建築帶頭人。這一年的春天,他揣著帶著體溫的現金帶父親來醫院。可是太晚了,父親的病久拖難治,第二天就與世長辭。宋剛心如刀割,他本想給父親治好病,給他一個健康的晚年。他的母親說,父親其實早就不想治自己的病了,他最想的是兒子能夠陪他待上幾天,跟他說說話就心滿意足了。父親的心願原來如此簡單,可是他竟然沒有在父親床前盡孝,一個小時也沒有。宋剛感到無比自責,他有錢了,他有足夠的錢給父親看病,給父親買一套新房子,買一組新款的家電,他是這樣想的,可是……他的這份自責將追隨他一生。
是的,沒有錢絕對不行,每個人都需要生活,需要消費,需要承擔責任和義務。有錢的感覺讓人很舒服。但幸福難道僅僅和錢的多少成正比嗎?不是的,幸福有他自己的評價標準,那就是幸福指數。
幸福是體現人們幸福感的“無須調查統計的”反映,幸福的具體程度都掛在群眾的臉上,藏在大家的心裏。
幸福指數,是衡量這種感受具體程度的客觀指標。居民的幸福感和人的認知範疇的生活滿意程度有關,包括生存狀態和生活層次的滿意度。比如一個人因失業使得生活沒有著落,他一定不會覺得幸福。再比如,小張,農民技工,月收入3000元,他對自己的收入非常滿意,他感到自己很幸福。小劉,大學畢業,參加工作5年了,月收入3000元,但小劉對自己的收入極為不滿,充滿抱怨,他覺得自己很不幸。也就是說,他們倆對自己生活狀況的滿意度不同。
居民的幸福感還和情感範疇的心態和情緒愉悅程度有關,包括精神緊張程度、心態等。老李和小趙在同一單位,都騎自行車上班,雪天寒冷路滑,小趙好不容易到公司,表現的極不開心,他抱怨這樣的天氣給人帶來麻煩。老李年歲稍大,比小趙晚到幾分鍾,他全身是雪,褲腳濕漉漉的,可是他卻一臉的幸福,還調侃說,自己這麼大歲數還是第一次當聖誕老人,都是這場雪給了他機會,給生活添了新意。
其實,雪的到來不會因為小趙的抱怨而停止,也不會因為老李的心態開闊而繼續。隻是對待生活的態度不同,得到的感受也就不同。
居民的幸福感和社會人際以及個體與社會的和諧程度有關,包括對人際交往的滿意程度、身份認同等等。
中國是個講人際的社會,人際關係不協調讓人覺得不愉快,社會如果不和諧讓人覺得不安全。比如國民政府統治時期,戰火迭起,紛爭不斷,幾乎每個社會成員,尤其是老百姓,沒有一個人覺得幸福滿足。
就當今社會來說,我國人民的幸福狀況如何呢,山東省社科院教授邢占軍表示:我國現在的幸福指數成U型曲線,34歲以下的年輕人和55歲以上的老年人幸福感高,中年人低。據調查表明,中國人的幸福感在過去10年中先升後降,與經濟發展的曲線並不同步。顯然,中國人的幸福感並沒有隨著GDP的快速增長而同步提高。在社會轉型時期,人們的價值感,隨著自己的被認同程度和自己的心理預期標準而變化,金錢隻是影響國民幸福指數的因素之一。
社會發展的終極目標是社會所有成員幸福的最大化,絕對財富的鴻溝很難填平,但如果關注弱勢群體,就可以用最小的代價增加全社會的幸福感。這是政府的責任,當然也理應成為社會上每一個成員自發的追求。舊社會人們吃不飽穿不暖,哪有幸福感可言,所以財富的增長是和幸福高度相關聯的,想要達到幸福高度,物質條件是基本保障,我們要全民動員,努力發展經濟,構建和諧社會,給人們提供更健康更幸福的生存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