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錢生錢的玄機(1)(2 / 3)

對於老百姓來說,儲蓄更為安全穩妥,也可以獲得本息收入。在經濟繁榮穩定的狀態下,選擇儲蓄是一種好的理財方式。

對於企業來說,儲蓄更多作為一種轉賬手段或資金暫放的好渠道。對於信貸機構來說,儲蓄存款是信用機構的一項重要資金來源。總之,儲蓄是個人、企業和信貸機構都關注的一種普遍存款方式,發展儲蓄業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進國民經濟比例和結構的調整。

先做約定後交易——期貨交易

雖說小江是個農民出身,但卻是個賺錢的能手。他能賺錢是因為他對市場特別了解,不僅能了解市場的現在,更重要的是能預料市場的發展動向,尤其對農產品這一塊兒,他的預測總是非常準。

這幾天小江通過市場調查,發現小麥的價格在將來的一段時間之內走勢偏低,所以在當前小麥每噸3000元時,在期貨市場找到了一個買家,並與買家簽訂法律合同。合同規定,在一年內,小江可以隨時以每噸3000元的價格賣給買家15噸標準小麥。

不出小江所料,三個月之後小麥價格下跌至每噸1550元,小江覺得價格再下跌的可能性不會太大了,於是,馬上收購了15噸小麥,按合同規定,以每噸3000元的價格賣給買家,這下小江賺大了,高興的不得了。他對自己說,還是這樣賺錢好,隻要看準了市場就行了。

像小江這樣,捕捉市場信息,預測價格走勢。買賣雙方建立合同關係,在未來某個特定時間以特定價格,購買特定數量的某種產品的做法叫做期貨。在期貨條件下合同雙方進行交易,這種交易在經濟學裏叫做期貨交易。

期貨交易是一種集中交易標準化遠期合約的交易形式。

即交易雙方在期貨交易所通過買賣期貨合約並根據合約規定的條款約定在未來某一特定時間和地點,以某一特定價格買賣某一特定數量和質量的商品交易行為。

比如玉米期貨,它會說明在什麼日期執行交割,包括價格和交貨地點等內容。期貨交易是一種回避現貨價格風險的交易,最終目的並非轉移商品所有權,而是通過買賣期貨合約來達到價格風險的回避。這種交易方式大約產生在13世紀,是由正常的交易發展而來的。

有組織的期貨交易產生於美國芝加哥的農產品貿易。期貨興起的原因是為了穩定貨源和銷路,減少交易成本,降低價格波動的風險。同時期貨交易減少了交易糾紛,簡化了交易手續,增強了合約流動性,提高了市場效率,也適當減少了合同違規行為的發生。

期貨市場上的合同本質上都是一樣的,比如一個農民,他希望秋天的棉花賣出價能定下來,他就可以去期貨市場賣出他秋天的棉花,這樣,無論事實上的農作物的價格如何變化,他的收益已經是固定的。

期貨交易的買賣雙方達成交易的根本原因在於對市場的預測不同,賣者的預測當然是在未來一定時期內該產品的價格會下跌或與之持平。買者的預測卻是該產品在未來一定時期內價格會上漲。如果買賣雙方對同一產品的未來市場變化趨勢判斷相同,則該交易根本無法形成。在期貨交易中,雖然買賣雙方都試圖獲取利益,但總是判斷正確的一方取得收益。

人們的判斷總是有一定依據的,但有時依據相同判斷結果也不盡相同。比如有一年,華北地區的尖椒零售價格上漲為26元一公斤。到了第二年,很多尖椒收購者在尖椒成熟期之前的一兩個月,就來到農民的田間地頭來談價錢。有的農民覺得去年的價格高,所以想以20元一公斤的價格進行期貨交易。商家也根據去年的價格做判斷,覺得去年價格高導致今年的種植麵積擴大,價格會有所下降,所以想以16元一公斤的價格進行期貨交易。最後結果以六元一公斤的價格定下來,很多農民覺得值就簽了合同,覺得不值的當然就不會進行期貨交易。尖椒的成熟季節到來時,市場價格是12元一公斤。誰賺錢誰賠錢誰後悔當然是一目了然。

可見,同一個判斷標準,不同的人進行判斷,其結果有時會大相徑庭。這不但和人們的判斷方式有關,而且和人們的心理期望值有關。

另外期貨交易具有投機性,很多人用來投機。這就產生了投機期貨交易。投機期貨交易指的是在期貨市場上以獲取價差收益為目的的期貨交易行為。投機者對期貨價格趨勢的判斷,決定著他們的目的能否實現。如果投機者有敏銳的預測能力,他們對價格的判斷就是正確的,那麼他們平倉出局後可獲取投機利潤;反之,就要承擔損失。

比如某投機商通過分析判斷,預測到彩棉是一個新興的市場熱點,所以他推測彩棉的價格在未來時期內會有所提高,因此與某個彩棉原料出售者簽訂合同,10月內他可以以現在的市場價格收購對方的彩棉原料,對方必須保證及時供貨。

出乎意料的是,從簽訂合同之日起,彩棉的價格一跌再跌,彩棉原料從原來的熱搶冷到無人問津的程度,結果投機者損失慘重。彩棉原料出售商大獲其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