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就業和創業必須知道的(1)(3 / 3)

與“木桶定律”相似的還有一個“鏈條定律”:一根鏈條跟它最薄弱的環節有著相同的強度,鏈條越長,就越薄弱。

你可以很容易地發現這兩者的共同之處,它們說的都是任何一個企業或組織都可能麵臨的問題:構成組織的各個部分往往是優劣不齊的,而劣質的部分往往又決定整個組織的水平。

“最短的木板”與“最弱的環節”都是組織中有用的一部分,隻不過比其他部分稍差一些,你不能把它們當作爛蘋果扔掉。正如你可以清除一個屢屢犯錯的害群之馬,卻隻能對辦公室隨處可見的浪費和低效率現象束手無策。

“木桶定律”包括這樣三個推論:其一、隻有桶壁上的所有木板都足夠高,那木桶才能盛滿水;如果這個木桶裏有一塊木板不夠高,木桶裏的水就不可能是滿的。其二、比最低木板高的所有木板的高出部分都是沒有意義的,高的越多、浪費越大。

其三、要想提高木桶的容量,就應該設法加高最低木板的高度,這是最有效也是惟一的途徑。

企業的發展離不開團隊精神,因此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注重企業的團隊建設。“木桶定律”恰恰體現了團隊建設的重要性。

在一個團隊裏,決定這個團隊戰鬥力強弱的不是那個能力最強、表現最好的人,而恰恰是那個能力最弱、表現最差的落後者。

因為,最短的木板在對最長的木板起著限製和製約作用,決定了整個團隊的戰鬥力,影響了整個團隊的綜合實力。

也就是說,隻有想方設法讓短板子達到長板子的高度,或者讓所有的板子維持“足夠高”的相等高度,才能完全發揮團隊作用。

木桶定律可以引起商家對構成係統的各個要素的思考,比如一個生產流程、一種商業運作模式、一個組織係統中的各個要素。

可以想象,如果在生產中少了一個流程或是某個流程不合格,那麼生產出來的肯定是廢品。

就算是一道好菜,也要求添加的各種佐料必須都是最好的,否則這道菜燒出來就不那麼可口了。

因此在管理過程中,領導者要下工夫狠抓公司的薄弱環節,否則,公司的整體工作就會受到影響,人們常說“取長補短”,即取長的目的是為了補短,隻取長而不補短,就很難提高工作的整體效應。

員工培訓是加強團隊建設的一種實用方式。一個企業要想成為一個結實耐用的木桶,加強對每一個員工的教育和培訓是絕對不容忽視的。

我們以美國的惠普公司為例來說明這個問題。惠普公司內部有一項關於管理規範的教育項目,僅僅是這一個培訓項目,每年研究經費就高達數百萬美元。他們不僅僅研究教育內容,而且還研究哪一種教育方式更容易被人們所接受。

企業教育是一項有意義而又實實在在的工作,優秀企業的員工,都很樂意接受教育和培訓,這對於培養企業的團隊精神大有裨益。

在這個充分競爭的時代,企業所需要的凝聚力,更多地表現在員工的心智方麵。企業需要員工對於企業目標和企業文化有一種極大的認同,需要所有的員工對於企業的事業有一種主動的參與,把它當做個人事業的一部分。

今天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人才競爭的內在含義,不僅僅是企業與企業員工整體素質的競爭,更重要的是企業與企業員工凝聚力水平的競爭,因此,要想成為一家卓越的企業,不僅要比較企業員工的素質,更要較量哪家企業員工的人心最齊。

而且一個企業的文化和共同願景越明確,員工們參與也就主動。因此領導者們在重視團體精神的同時,還要營造和諧的企業文化,提出共同的奮鬥目標,隻有這樣,企業才能不斷取得收益,在長久的經濟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台灣巨富王永慶的生財之道——生產效率

台灣巨富王永慶於1982年將J-M公司並入台塑企業,但該公司平均每人每月僅生產18噸塑膠管,而設於島內的南亞塑膠公司同期每人每月的產量則高達28噸。兩者相比,島內比美國高出55.6%。王永慶深感產量低是造成該公司虧損的主要原因之一,遂下定決心徹底改善該公司生產流程。

他組織成立了專案小組。在對各個環節進行了細致而全麵的調查分析之後,專案小組人員發現,該公司的產品尺寸大小不一,厚度也各不相同。產品樣式多達幾百種。而每個工廠擁有的機器最多也不過十餘台。按這樣計算,每一台機器要負責數十種不同規格產品的生產任務。每生產一種產品類型就要更換一次模具,大量的時間都在換模具的過程中耽誤掉,因為每更換一次模具,工人必須停車拆除模具並清除餘料,然後再重新加熱,開動機器。

麵對這種情況,專案小組進行了整改,使J-M公司的計算機網絡得到了充分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