壟斷(通常說的是賣者壟斷)是指唯一的賣者在一個或多個市場,通過一個或多個階段麵對消費者。壟斷者在市場上,能夠隨意調節價格與產量。
壟斷是從資本主義的自由競爭中成長起來的。資本主義形成的初級階段,資本主義企業為了獲得更多的剩餘價值,排擠同行的中小企業,最終形成壟斷。從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發展到壟斷資本主義階段,是資本主義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
在中國,壟斷一詞源於孟子,“必求壟斷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網市利”。原指站在市集的高地上操縱貿易,後來泛指把持和獨占,也即我們所說的壟斷。
在我國,食鹽的壟斷可以追溯到漢武帝時期。鹽業的壟斷確實起到了一定的曆史作用。它的高額稅率給曆代王朝帶來了巨大的收入。如今食鹽已經不再是緊缺品,它也不可能再成為壟斷開發品。
在市場競爭中,壟斷形成了典型的賣方市場,壟斷企業成為價格的決定者。就像前文故事中那匹馬一樣,某種商品一旦被賣方壟斷,也會價格不菲。雖然壟斷企業的價格一手遮天,但並不意味著壟斷企業產品的價格單一。有時候,不同消費群體或不同消費地域的需求彈性不同,這就使得壟斷企業定價的時候會區別對待,對需求彈性大的定價可能會偏低,對需求彈性小的定價就可以較高。
壟斷的形成會使市場經濟趨於不平衡。試想一下,如果任由壟斷行業自行發展下去,為了追求經濟利益的最大化,各行各業都可能會出現壟斷,那樣,老百姓的生活起居都會受到影響,國民經濟發展也會受到相應的限製。
我國政府以各種形式阻止壟斷的形成,2008年8月1日我國正式實施了《反壟斷法》,這一法案是我國第一部限製壟斷的法律,它的出台為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提供了法律保障。為我國經濟的健康發展奠定了法律基礎。
當然,《反壟斷法》對於中小企業來說,是一種變向的扶植,中小企業可以利用這一有利政策法規發展壯大自己,爭取在本行業中占領一片天地。
欽差大臣查辦糧商——寡頭
乾隆年間,江南水災,當地災民食不果腹。當朝皇帝掛記百姓,派欽差大臣到江南查看災情。
該欽差未出發之前,查看了所有關於江南水災的情況,當他了解到因為大水所致,當地百姓已有不少人餓死街頭時,他認為那裏的水災一定是超乎尋常的嚴重,因此準備了帳篷、船隻和各種防水用具。而且特地準備了大量能在水中行駛的簡單木筏,以備救人之用。
幾天之後,欽差帶著大批的救援物資出發了。越接近江南,路邊的饑民就越多,他恨不得立刻飛到江南解救水情。於是快馬加鞭,匆匆趕路。
經過漫長疲憊的旅途,這位欽差大臣終於抵達了江南。來不及休息,他立刻親赴第一線檢查災情,出乎意料的是,他發現這裏的水災並不像他想象的那樣嚴重,隻是當年的一部分收成受到影響。他帶來的那些救災船隻大部分派不上用場,尤其是那些木筏隻能在江邊閑置。因為根本無人可救。
他這才發現,原來百姓死亡的真正原因是餓死而不是淹死。“江南是產糧勝地,而水災隻是帶來部分減產,按說不應該有如此多的百姓死於饑餓呀。”欽差大臣心中狐疑,決定要查個清楚。
他對當地官員說,自己一路勞累要先休息一下,而且災情不嚴重,他想先在當地自行遊玩幾天再說,遊玩期間無需當地官員陪同。
地方官心裏納悶,但也不敢多問,隻好答應。欽差大臣假借遊玩之名,每天微服私訪,調查真相。最初沒發現什麼異樣,當地糧店缺貨,糧食雖然有價但卻很難買到。後來這位大臣覺得不對,產糧勝地為何糧食如此缺乏,他決定再查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