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需求彈性很大的商品,價格調高將會導致銷量迅速下降。隨著經濟形式的變化和競爭的日益激烈,很多行業都進入微利時期。對於商品價格的調整商家們一定要慎行。
如果商品的需求彈性很小,對於企業來說是個大好商機,企業提高價格,需求量變化不大,盈利顯然會增加。
多吃蘋果少吃梨——代替效應
五六年前,由於果農的盲目種植,成片成片的梨樹林遍布田野山坡。幾年後這些梨樹迅速生長成形並開花結果。這下果農們樂了,精心侍弄了好幾年的搖錢樹終於要盼到收成了。於是他們更加小心的給這些梨樹施肥澆水。
秋天到了,再看那些梨樹,果然是碩果累累。果農們更加高興了。終於開始收獲了,一筐筐的雪花梨從樹林裏運上車,一車車的雪花梨從田間地頭運到市場上。
這下子可麻煩了,由於市場上的梨供應過量,價格一落千丈,果農們盼望的多收賺大錢的場景始終沒有出現。不僅如此,那些積壓的大個雪花梨最後爛的爛仍的仍,果農們努力了幾年的心血沒有一點回報,真是血本無歸啊。
果農們恨透了這些梨樹,一氣之下,將這些剛剛能掛果的梨樹全都連根刨掉。
眾所周知,無論是莊稼還是果樹都有固定的生長期。今年的梨賣不出去,就把樹刨了,可想而知,今後三年的梨價會漲到什麼程度。
果然第二年市場上的梨少的可憐,價格貴的要死。
就算再愛吃梨的人們也舍不得多買,無奈之下,人們將眼光轉向物美價廉的蘋果。
就這樣,老百姓吃蘋果的多了,吃梨的少了。人們多吃蘋果少吃梨的現象反映了經濟學上的代替效應。替代效應是指由於一種商品價格變動而引起的商品的相對價格發生變動,從而導致消費者在保持效用不變的條件下,對商品需求量的改變。代替效應是“微觀經濟學”中在分析商品價格變動所引起的該商品需求量變動時用到的一個術語。從另一個角度說也就是,一種商品價格的變動使得消費者的實際收入水平發生了變化,於是購買力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這種變化將影響消費者對這種商品的購買量。
替代效應在生活中極為普遍。我們日常的生活用品大多是可以相互替代的。比如說白菜貴了吃茄子,麵條漲價吃大米等等。
一般來說,越是難以替代的物品價格越高。漢唐瓷器高價難求,是因為它少之又少。王羲之的《蘭亭序》價值不菲,是因為它絕無僅有。
產品技術含量越高,可代替性就越小。也因此一些高新技術產品的價格總是高居不下。
當一種商品的代替品少之又少時,代替效應值趨向於零。市場價格和市場態勢對代替效應的演繹無處不在。有一年,北京蔬菜供應不足,盡管政府開通了綠色運輸通道,所有運菜車輛一律放行,但當時的菜價還是高居不下。因為在當時當地,蔬菜的代替品幾乎沒有。與之相反,一種商品的代替品如果很多,那麼這種商品就很難以高價出售。
在其他經濟活動中,代替效應的應用也無處不在。
在儲蓄存款方麵,對利息征稅使人們預期的儲蓄存款利息減少,從而減少儲蓄,增加消費。
在勞動與閑暇的選擇上,征收個人所得稅使個人實際支配收入減少,致使部分高收入的勞動者放棄勞動而選擇閑暇。相反,如果工資率愈高,那麼閑暇的損失就愈大,休閑的機會成本也就愈高,此時人們會以勞動替代閑暇。
在投資方麵,大量的外資注入國內,使國內大量儲蓄得不到充分利用,這就使本國金融市場上閑置的儲蓄數量增多,從而使得正在市場化過程中的利率有所降低。
就個人而言,在我們的工作中,替代效應也在發揮作用。比如一些有技術、有才能的人不但被委以重任,而且老板又是給加薪又是陪笑臉,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有技術、有才能的人並不多,很難找到合適的人來替。
沒有技術沒有才華的普通人,勞務市場上有的是,你不幹了,大家爭著搶著來幹。在這個充滿競爭的社會,沒人跟你講情麵,你也不用心理不平衡,隻要你努力發展,使自己具有不可替代性,機會自然會落到你頭上。
就企業而言,有時候,代替效應是一種機會。三鹿奶粉事件之後,人們心有餘悸,選擇米粉、豆漿、燕麥等作為代替品。當時的鋤禾燕麥生產廠,立即抓住這個機會,提高產品質量和產量,並加大產品宣傳,這一做法,不但獲得了短期的巨大收益,也提高了該產品的市場知名度,從而獲得了更為長期的收益。
獨具慧眼的商家們,隻有懂得分析市場,利用經濟原理,抓住大好時機,才能永居商業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