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裏缺不了的經濟常識
經濟學不是深奧難懂的艱澀理論,生活中我們時時刻刻都在做著與經濟學有關的大小事務,了解經濟學就能更好的了解自己的生活。
矮人王國的興衰——理性經濟人
從前有個矮人國,整個國家,無論帝王或臣民都很矮。這些矮人們精明能幹,為了獲得好的物質條件,他們每天忙於生意,樂此不疲。
搞房地產的矮人集團,為了獲取暴利,隨便找個借口把現房壓下來暫不出售,等房價漲了,售價也隨之上漲。
開服裝店的矮人夫妻,為了賺更多的錢,店麵開了一家又一家,不計辛苦,每天從清晨忙到深夜。
餐飲業的矮人老板,為了吸引更多顧客,推出消費一百元返還二十元的現金返還活動。
矮人國的帝王則每天盤算著對外進出口的生意,想著怎樣多賺外國人的錢。整個國家的矮人都在忙碌著,整個王國呈現出一派興盛繁榮的景象。沒有內患幹擾,也沒有外敵入侵。有一天,有一位自稱智者的大臣開始思考:這些生意人的忙碌是為了什麼,為了人們能住更好的房子?為了大家都穿最新款的衣服?還是為了讓利顧客自己少賺一些錢?他發現這些都不是真正的原因,原來,他們的根本目的隻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物質需要。
於是這位大臣立即上書國王,奏請國王下令停止這種利己自私的行為。國王覺得有道理,采納了“智者”的意見,下令人們必須控製私欲,安於簡樸。於是人們被迫停止經濟活動,開始自行耕種,過著安貧樂道的僧人生活。
國王對臣民的改變十分滿意,可是整個王國卻逐漸衰敗,經濟蕭條,外敵入侵,不過幾年,這個盛極一時的矮人王國就被鄰國吞並了。
理性經紀人又叫作經濟人假設,屬於西方經濟學中的假設經濟學,即假定人都是利己的,唯一試圖獲得的經濟好處是物質補償的最大化。在麵臨兩種以上選擇時,理性經濟人總會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方案。西方經濟學的鼻祖亞當·斯密認為:人隻要做“理性經濟人”就可以了,這樣一來,人們就好像被無形的利益之手引領,在不自覺中對社會的改進盡自己的努力。
一般情況下,一個人隻是為求私利,無意對社會做出貢獻,但其對社會的貢獻遠比有意圖做出的要大。這就像矮人王國的帝王和臣民一樣,當他們努力為私利奔忙,想獲取最大生活利益時,整個社會反倒興盛繁榮,當他們舍棄奢侈生活的時候,卻帶來了生意蕭條、民生凋敝,最終國土淪喪,從這一角度來看,矮人王國的興衰,其實是一種必然。恰恰體現了理性經濟人物質化的終極目標,也反映了經濟活動的社會效果——使王國變得興盛。
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對理性經濟人這樣闡述:“我們每天所需要的食物和飲料,不是出自屠戶、釀酒家和麵包師的恩惠,而是出於他們自私的打算。我們不說喚起他們利他心的話,而說喚起他們利己心的話,我們不說我們自己需要,而說對他們有好處。”這段論述表明:人與人之間是一種交換關係,人們能獲得食物和飲料,絕不是誰的恩賜,而是因為商家們要獲得自己最大的利益。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這句話頗為形象的表達了理性經濟人追求利益的本質和目的。他們匆匆忙碌的身影,他們穿梭不停的腳步,不是為了給哪個饑餓的人送去麵包,而是為了不斷填充自己的口袋。
在一個不起眼的小區有這樣一家人,他們晚上在小攤上賣便宜牛排,老爸操刀煎牛排,老媽招呼客人,女兒收錢擦桌子,兒子幫忙洗碗,每個人都不停地旋轉著,生意好的時候,一個晚上可以賺兩三百塊錢。
事實上,這對夫妻白天都是公務員,早上送孩子上學後去上班,下班後就接了孩子賣牛排。這一家人的勤奮固然不可否定,但利益補償才是他們最根本的動力。
有些出租車司機,他們白天都是上班族,有的還是貿易行老板,到了晚上吃完飯開車,當問及他們累不累,他們說在家也是閑著,還不如出來賺錢。
鄉下人有句老話是“財白助精神”,說俗一點就是賺錢讓人有了動力,白花花的銀子就堆在不遠處等人收,哪個人不拚命往前趕呢。
經濟人都是自利的,他們以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作為自己的追求。當一個人在經濟活動中麵臨若幹不同的選擇機會時,他總是選擇能帶給自己最大經濟利益的機會,試圖獲得物質補償的最大化。比如賣牛排的一家人,他們的辛勤給自己帶來了豐厚的收入,還有那些晚飯後出來開車的出租車司機們,為了賺更多的錢,在休息和開車之間,他們選擇了不辭辛苦的工作。
理性經濟人是自利的,但自利與自私不同,比如一個熱愛教育的慈善家把一筆巨款捐給希望工程,這樣做使他表達了自己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展現了慈善的本性。他的目的是滿足自己的愛心和慈善的願望。他是自利的,但他並不自私。
經濟人的理性思維,就是每個人都知道自己的利益所在,而且會用最好的途徑去實現自己的利益。當然,這裏指的是有限理性。因為人不是全知全能的,人的行為會受各種因素的製約,如理智和聰明的程度,以及使人難以駕馭的複雜多變的外部條件等等。但是,趨利避害既是每個人的本能,也是理性使然,每個人還是會盡力作出最有利於自己的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