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培養機構投資者。
大力發展證券投資基金,使基金成為穩定股市和推動上市公司治理結構規範化的一支重要力量。投資者結構是決定股票市場成熟程度和完善水平的重要標誌。合理的結構應容納多樣化的投資理念和投資偏好。投資者機構化是當今全球資本市場的一般趨勢:在發達的資本市場,90%的小投資者都是委托基金等投資機構進行投資,機構投資者持股比例超過50%,約2/3的交易由機構投資者完成。機構投資者的多樣化資產組合可以分散和降低風險,規模經濟和專家經營可以增加預期投資收益。散戶投資者放棄直接炒股,通過購買基金間接持有股票前麵已經提到,小投資者的參與是證券市場發展所必不可少的,但極其分散的小投資者對上市公司的治理結構是起不到積極作用的。
此外,散戶炒股所冒的風險和效率損失也是顯而易見的。在歐美股市,市場的主體已經不是個人投資者,而是一些基金,例如美國證券市場55%的股份是由共同基金持有的。從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結構和保護小投資者的角度,中國都需要引導個人投資者從目前的直接投資於股票轉為通過購買投資基金來間接投資股票。投資基金之所以能對上市公司的治理結構產生較大的作用,是因為:首先,由於基金吸收了眾多投資者的資金,資產規模龐大,變分散運作為適度集中運作,克服了個體投資者擁有的股份比例太小,不能產生較大影響的不足。從理論上講,當基金持有上市公司股份份額達到一定比例,便可以直接派員進駐上市公司的董事會和監事會,直接幹預公司的經營決策;盡管基金管理公司的直接目的是賺取利潤,而不是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但當它意識到參與企業的監督管理可以給它帶來更大的利潤時,它也會有積極性去做。當然在實際操作中,這種控製會受到法律對基金持有某一隻股票的最高比例的限製,但從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角度出發,政府應當鼓勵投資基金集中投資。其次,基金投資一般都是理性的長期投資。基金經理都比較重視上市公司情況的基本分析,對上市公司的財務製度和信息披露製度的要求更加嚴格,基金經理還有能力定期走訪上市公司,了解其經營狀況,這些都會對上市公司形成強有力的監督壓力,迫使上市公司遵守規範和提高自身素質。
中國式家族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如果不能有效地實現股權優化、與社會資本融合,就難以逃脫“一代創業、二代守成、三代衰亡”的規律。家族和家族企業的發展狀況將直接影響中國經濟與社會的發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