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家叫河口村,這裏由於緊挨著黃河,所以村裏有很多年輕人便經常下河去拉一些黑活。這所謂的黑活不是說撐舟渡船而是——撈沙。
撈沙並不是說撈黃河中的泥沙,而是撈這河中的寶貝。由於這活並不光彩,所以行裏的人一般都稱自己為“撈沙人”。
這黃河岸邊的村落裏幾乎都有撈沙的隊伍,由於當時政府管製不嚴,所以這私下撈沙便也沒什麼人來管,久而久之這些撈沙隊伍竟然也成了氣候。
撈沙隊伍裏分工很明確,有負責尋沙踩點的、有負責撐船撈沙的、還有專門為其洗沙和存沙的、當然也有人專門負責去送沙。
說到這可能有人會問了,這裏分工明確可他們究竟是做什麼的呢?這尋沙、洗沙、送沙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其實,這所謂的沙便是河中的寶貝。這黃河雖說是華夏名族的母親河,但是她從古至今都充滿了神秘,而且死在她手裏的亡魂也不計其數,所以這河中便也埋藏了許多不為人知的寶貝。
在當時,黃土高原上的古董市場中的寶貝大多都是來自於淘沙工之手。他們低價從淘沙工手裏買下寶貝之後再高價賣出去,所以當時淘沙工的生活也非常的淒苦,所以他們為了生活隻能拚命地去同黃河搏鬥。
所謂的尋沙其實就是踩點,這些人往往對這附近的人文地理都非常精通,所以他們知道這波濤洶湧的黃河中究竟哪裏能找到寶貝。
洗沙,顧名思義就是清洗這些從河裏撈出來的古董。早以前人們並不懂得該如何清理這些汙垢,隻是通過洗衣粉來刷洗古董的表麵,由於洗衣粉的腐蝕能力太強很容易就破壞了河中的寶貝,所以當時的洗沙工也著實是毀壞了不少的好東西。
存沙其實是於洗沙並存的,往往洗沙工一般都擔任著存沙的責任。所以,在洗沙工的家裏都會留有一個又深又寬敞的地窖來存放這些東西。
要說整個淘沙工的工作鏈中,最重要的就要說這“送沙”了。這送沙人可就決定了這整個淘沙隊伍的收入,可是由於當時淘沙工人的學識水平普遍較低,所以他們一般都拿不到合理的價格,他們隻能盡其所能去求那些古董們加價,以圖溫飽。
在那個年月,黃河上的淘沙匠們由於沒有什麼安全保護也沒有專業的技術,所以每年都有許多淘沙匠要命喪於此。
中國人向來將就個入土為安,所以淹死在黃河中的屍體一般要撈上岸來進行土葬。當然了,這黃河凶險異常,一般人哪敢輕易下河,所以隨著淘沙隊伍的不斷壯大,另一種職業便也悄然形成。
這種職業便是“撈屍人”,行話也叫殄官。這黃河邊上的村莊雖然撈沙隊伍眾多,但是職業殄官卻隻有我們河口村一家有。
殄官這是吃死人飯的,他們雖說是手藝人但是這手藝畢竟不光彩。而且這些人由於長年與死人接觸,所以村裏的人大都對他們敬而遠之,所以殄官們一般都會孤獨終老。不過好在上天有好生之德,他們雖然孤獨但是掙得錢卻不少。基本上村裏能修的起磚瓦房的,大多都是這些殄官。
你可別小瞧那些磚瓦房,在那個饑荒的年代裏,村裏的房屋大多都是毛草屋、土胚房和窯洞,能住的起磚瓦房的那絕對是有錢人家。不過,能蓋得起磚瓦房的人家大多都不再從事撈屍一職了,所以這撈屍人盡管很賺錢,但是漸漸地也變的稀少了,而流傳在他們身上的故事卻也變得越來越神秘,越來越邪乎。
我家住在河口村的中央而且背靠大山,正所謂“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由於我們家距離黃河邊還有一段距離,所以自爺爺那輩開始我們便不再下河,而以種地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