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挽聯集·追思寄語(2 / 3)

—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2005級直博生 劉思含 敬挽

2010年我組織博士生的講座課,第一堂課是李老師講。李老師從古詩到遙感,以古論今,就遙感研究現狀及存在問題進行了深入淺出的講解。我在享受李老師淵博的知識、精彩的講座的同時,也是有點膽戰心驚,因為李老師會時不時點名讓你回答問題。我雖然知道李老師並不是嚴厲的老師,但是如果回答不上來,那可是在學生麵前丟臉啊。記得有一個問題就是,為什麼利用遙感數據得到的土壤侵蝕調查結果與地麵調查相差甚遠,點名讓我回答,我說是不是由於遙感數據的空間分辨率與地麵調查間的尺度差異較大,存在尺度問題,李老師說我回答的比較好,我心裏竊喜。

—孫睿 北師大地理學與遙感科學學院教授

2015年1月14日

2004年我在北師大遙感和GIS中心做博士後,合作導師是李小文老師……大概在2005年我第一次嚐試寫自然科學基金申請書,一天晚上初稿差不多完成,看到李老師在他的辦公室,想請他給些建議,於是鼓起勇氣敲門進去說了我的意圖……李老師問我申請書中的科學問題是什麼,我反問李老師什麼是科學問題,李老師沒有生氣,也沒有不耐煩,而是很耐心地啟發和解釋。這次交流讓我感受到李老師的平易近人,而不是一位高不可攀的院士。

—張吳明 北師大地理學與遙感科學學院副教授

2015年1月14日

一悼恩師,學界失之翹楚,後生當繼先生遺誌以奮起;二悼恩師,同仁失之諍友,朋輩再無其詼諧之言以正身;三悼恩師,後輩失之師長,學堂永失其諄諄教誨以育人。

憶先生之風采,科苑青鬆梨花之間,仿佛清雋飄逸之姿;京師木鐸金鍾之下,依稀瀟灑從容之態。料高山流水之間,而後添一智者以悟道人世;青天白雲之上,自此多雙慧眼以遙感大地。

—張顥 北師大碩博

您走得如此突然,好想再聆聽一次您的教誨,再和您聊聊天,再給您倒一次煙灰缸,再陪您吃幾粒花生米,再看到您孩童般的微笑、清瘦的身影……

眼淚順著臉頰滑落,也許您是累了,稍微休息一下,發出的郵件您會一如既往地回複,不會嗎?!總是叫我“小張”,落款每次都要寫“小文”。困境時您會回“祝好”“祝好運”,晚回的郵件您會寫回“抱歉”,問候的郵件您會回“謝謝”,成功了您會回“OK”,約定簽字的郵件您會回“我畫押”……你依然會更新您的博文,讓我換隻眼睛看世界……

我在博士學位和孩子之間猶豫先選擇哪一個時,您告訴我“你應該珍惜上帝給你的禮物”。如今我的孩子長大了,我的博士學位拿到了,我珍惜上帝給我的禮物。您一句鼓勵的話語,讓我沒有與上帝的禮物失之交臂。您的話語何嚐不是最好的禮物!

—張麗華 北師大2004級碩博

“年輕人不要畏難,困難也就預示著你的機遇。”

記憶裏最深的、最受用的還是導師的這句話。也許很多人都沒注意到,李老師在許多場合(特別是與學生座談、小組會、青年論壇),會講到這一句話來鼓勵年輕學者在科研的道路上要敢於麵對困難。博士一年級的時候,我還不是很理解,但是以自己的閱曆判斷,一位遙感泰鬥在暮年能多次提到這句話,應該就是一個“武功秘籍”或“內功心法”,肯定蘊含著很深的道理。當時就想起風清揚給令狐衝傳授獨孤九劍的情景,“先不要求理解,隻求強記,待日後慢慢參詳”。隨著學習和科研工作的深入,我現在漸漸地參透了這句話,也不像以前遇到困難就縮頭,而是迎難而上,甚至很興奮,因為總感覺自己的機遇就要來到。我相信這句話將伴隨我一生的成長,感謝李老師!

—楊磊庫 北師大2010級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