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最擅長用比喻,一提起“飯碗”人人都明白這是指某種職業。兩人相見,這方問“最近端什麼飯碗”對方馬上就心知肚明,絕不會傻到真的跑回家去端一隻飯碗出來看。顧名思義,本書要探討的是會計人在入世衝擊下的就業和生存問題。
吃飯是人最原始的動物本能,但是並不是所有的人想吃飯就有飯吃,想有飯碗就有飯碗,想把泥飯碗變成鐵飯碗乃至金飯碗,通通都能如願以償。“飯”的花色品種、可口程度,象征著會計人的就業崗位檔次高低;“碗”的質地造價、容積大小,象征著會計人的報酬待遇多少。兩者合一,飯碗的本意就得到了很好的展現。除此以外,“就餐環境”也是所有職業人理所當然關心的話題。
時代在發展,泥飯碗、鐵飯碗、金飯碗也在不斷變幻。如果不是“糧食緊張”,不是盼望“減肥”,每個人總希望能夠多吃一點、吃好一點,這是人之常情。
入世以後會計這碗飯還好吃嗎?答案是肯定的,又是否定的。
計劃經濟時期的會計人受重視而不受重用,屬於一種尷尬職業,說穿了隻是一種“工具”而已。等到推行市場經濟想要重用會計人的時候,卻突然發現高素質的人才可遇而不可求。與此同時,會計人的飯碗也越來越受製於企業領導的個人喜好、受製於自己的專業水準和個人品牌。
曾幾何時,會計人一直與“嚴謹、忠誠、信用”形影相隨。然而最近一個時期隨著一連串會計造假案件的頻頻引爆,會計幾乎已經蛻化變質為“假賬”的代名詞——會計行業的信譽冬季已經到來。夾雜在淒厲寒風中的嗚咽,分明是一聲聲痛打“看門狗”的低吟。不少會計人到了羞稱自己是會計的地步!
會計人,你真的感覺到自己飯碗的危機了麼?
俗話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在當今這個競爭激烈的現實社會中,會計人要想保住自己的飯碗、讓飯碗牢不可破而又金光閃閃,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輕輕地我將離開你,請把眼角的淚拭去。不知在此時,不知在何地,我想大約會是在冬季……”
令人欣慰的是,會計造假案的接連發生引起了政府和社會各方麵的極大關注和治理整頓。法製建設、製度建設加上我國加入世貿組織以來會計洋人的大踏步進駐,多方麵都在同時催熟這個行業。
會計人的飯碗正在發生急劇變革。天生我材必有用:麵包會有的,一切都會有的。
願本書對會計人的就業、擇業、執業能夠提供切實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