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課程導入(2 / 3)

【迷你案例】

製度是怎麼一回事

在一次期末考試開始前,監考老師要求同學們把書包放在指定位置。一位同學不滿地說:“我的書包裏沒有複習資料,即使有也不會作弊。”在老師的強製要求下,他隻好服從,但情緒十分抵觸。恰巧監考老師任管理類課程的教學,考試結束後,他溫和地請該同學留下,告訴他將書包放在指定位置是考場的製度,從管理的基本原理說,製度是建立在對人不信任的基礎上,持“人性惡”的假設(事實上人性中本身就具備這一普遍傾向);同時製度講求統一性,不考慮人的個性需求,限製人的自由,因此製度遭到人的抵觸是很正常的。但製度作為人們的共同行為準則,體現了公平、高效,大大降低了管理的成本,使公共活動得以有序進行,具有很大的必要性,完善的製度建設和人們對製度的服從、敬畏體現了人類的文明。試想如果考場沒有製度將是怎樣的局麵。所以製度化是管理的基本方法之一。況且作為有良好涵養的現代年輕人,對自由的追求應是思想的自由、心靈的解放、活潑大膽的創意,並同時約束自己的行為,以體現對環境的尊重和配合,不妨礙別人,等等。十分鍾後,這個同學心悅誠服地離開教室,以後他再遇到製度,不僅是遵守和服從,而且是自覺地、不帶抵觸情緒地服從,且感到自己的情商也得到了提高。試想他帶著自律、尊重製度的心態走上工作崗位,至少會為他省去一些不必要的麻煩和障礙。

第二,提高人們理性分析、處理事務的能力。企業管理千頭萬緒,從哪裏入手,如何對一件複雜且有較大難度的事進行策劃,對外如何處理與環境的關係,對內如何處理部門關係、人際關係、項目與項目之間的關係、眼前與長遠的關係,怎樣看待工作中的矛盾和人際衝突,以怎樣的思路、方法協調各方矛盾,如何做計劃,這些在企業管理中要學習的內容事實上在個人的日常生活工作中也經常會碰到。怎樣理性地、穩妥地、有條不紊地分析和對待個人工作生活中遇到的複雜事件、矛盾,如何協調自己與他人的關係,如何看待自己的理想和目標,怎樣實現自己的理想和目標,本教材中的相關內容提供了很好的方法和思維模式。這對提升一個人的素質十分有益。

第三,有助於人格的提升和完善。企業管理作為管理學的一個主要分支,原本就包含了心理學、社會學、哲學、倫理學等學科,當然這些學科的係統化的思想理論體係不可能包含在一本教材或一門企業管理課程中,但這些思想理念卻滲透在整個企業管理過程和內容體係中。尤其是上世紀80年代企業文化開始興盛,以人為本的思想成為企業管理的基本指導思想,通過對企業文化、人力資源管理、行為科學、企業的社會責任等內容的學習,使同學們能更好地了解自己和提升自己,懂得如何尊重自己、尊重他人,承擔社會責任,以充分開啟人性中真善美的一麵,有效培養自己的情商,這不僅對你們今後適應社會、幹好工作、搞好人際關係有益,而且還能實實在在地提高思想道德水準,提升人生境界,提高生活品質,這方麵的意義也是十分重大的。

管理是由心智所驅使的唯一無處不在的人類活動。

——戴維·B.赫爾茨

三、學習企業管理的態度和方法

要達到上述如此好的學習效果,從不曠課、按時完成作業顯然是不夠的,即使再加上上課專心聽講、考試取得好成績仍然不夠。那麼,究竟要以怎樣的態度和方式去學習企業管理呢?一言以蔽之,用心!

首先,當老師在課堂上講案例時,你應當時刻明確這個案例中包含了什麼理論和原理,而不是簡單地被案例精彩有趣的情節所吸引;在接受、理解理論和案例時,你應當假設自己是當事人而不是旁觀者,用心去體會這些理論和案例的情境,這樣才可能逐步把前人的智慧和理論變成自己的思維方式和知識資源,並進一步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