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1 政府關係(3 / 3)

聯想與政府關係的微妙除了曆史原因外,還有其他原因。據說在朱基政府期間,曾經暗示聯想應該幫助政府多做些實事,比如兼並一些經營不好的國有企業等,但遭到了聯想的拒絕。但這些事仍然不是政府不喜歡聯想的真正原因,這個原因從未有人明說過,也沒有被媒體報道過,但是根據種種跡象分析,應該不難看出來,政府對聯想的最大不滿應該是:聯想沒有在核心技術領域,積極響應國家的號召,做出真正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來。這件事我們內部人知道,無論柳總還是楊元慶都是不能認同的,他們都在不同場合流露過這層意思,即不能為了取悅政府,就放棄自己的經營指導思想。

其實在這個問題上,有一些是認知上的分歧,也有些誤解在裏麵。政府方麵考慮,既然聯想是中國IT龍頭企業,就應該為民族企業振興多做些工作,特別是要在核心技術領域,為中國人自主知識產權的東西做些實質性貢獻。而聯想方麵也很清楚,既然選擇了“貿工技”路線,就要全力先把規模做上去,把企業的實力做大,再談核心技術問題。其實說到底仍然是聯想的“老根問題”——“貿工技”還是“技工貿”。政府顯然欣賞那些技術驅動型的企業,從他們一貫大力宣傳的方向看,這是太清楚不過了。當年的“女媧”對陣“維納斯”,後來對國產Linux,以及對一批“中國芯”的支持,都表達了政府對中國企業盡快掌握核心技術的熱切心情。再看政府對海爾、春蘭的宣傳,都是強調他們在自主知識產權方麵做得如何好。對華為、中興、大唐的支持當然也是打著支持民族產業的旗號。政府顯然不滿聯想太過於“拿來主義”的做法,不做核心技術。這個核心症結搞清楚了,就不難理解政府對聯想的那些“奇怪”的態度了。

公正地說,兩邊的看法都有些偏激。對政府來說,不應該指望一個純粹靠市場運作起家的企業,真的扛起“民族工業”的大旗,大搞所謂“核心技術”。這樣的結果很可能是“核心技術”沒搞出來,這個企業已經垮了。其實近兩年,政府在這個問題的認識上已經有了突破性的變化,特別是在汽車製造業上,已經不再強調一定要“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才支持,而是隻要是合資企業,政府都給予支持。政府已經意識到:全球經濟已經成為一盤棋,且不是以任何人的意誌為轉移了,你願意或不願意都不得不在既定的鏈條上轉動。其實對於IT產業也是同樣道理,大的格局已經基本定局,中國企業在這個產業鏈中也有自己的既定位置,一般是難以變動的,除非有特別的舉措,那是另外一回事。對於聯想來說,利用自己的市場運作特長,專心發展自己的業務,把規模做大是無可非議的。這時有兩個方向必須要想清楚,要麼徹底放棄技術路線,不要說“貿工技”,也不要說什麼“高科技聯想”,就老老實實地走市場運作,頂多是供應鏈運作的路子。Dell就是這個路子,作成世界最大,誰能說出什麼?要麼就是真做技術,那就得有“不成功則成仁”的精神,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態度。華為的任正非就是憑這樣的勁頭闖出來的。最怕的是號稱怎樣怎樣,可實際並不是那麼回事,這是聯想最大的問題所在。

另外,對於“核心技術”,可能雙方的認知是有偏差的。政府把“核心技術”基本定位在OS和CPU,誰做這個就支持誰,其實我認為,除了OS和CPU,還有很多部件級技術也是核心技術,像顯示技術(LCD/PDP/OLED)、硬盤技術、新激光技術(如藍色激光)、閃存技術等,掌握了哪一樣技術,都是了不起的核心技術。聯想也狹義地隨著政府的認知來認為,我不知道他們是真的那麼認為,還是策略性地認為,總之是堅決不做那種“核心技術”,這在柳總的很多講話裏都是一再申明的。這裏存在兩個偏差,一是即便不做CPU,也不代表不做芯片或者芯片設計吧;二是即便不做芯片,也可以做其他部件級技術。其實放眼看一下國際大企業,除了英特爾和微軟在做OS和CPU,其他像IBM、Sony、Sumsong,哪個做OS和CPU了?可誰能認為這些公司不是技術型企業呢?

總之,由於種種原因,聯想在政府關係方麵始終處於非常微妙的境地中,不能說好,也不能說不好。究其根本原因,是雙方沒能有效溝通和理解所致。但聯想對政府關係不夠重視是事實,很多年都沒有專門的部門做政府工作,隻是到了2002年才成立了政府事務部,一直是三四個人工作,這些人在白慧敏的領導下,工作非常努力。可是,這種工作力度是不能滿足一個大企業對政府開展工作的。這些也是導致聯想多年來開展政府工作層次不夠高、工作不夠深入不夠細致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