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信息安全是信息社會的“免疫係統”;
(6)信息資源是信息社會的“血漿”。
最後汪成為對聯想提出了具體的建議。
未來聯想公司的三個定位應該是:
(1)產品供應商
向用戶提供堅固好用、物美價廉的信息處理工具,包括:
—Client/Server
—Networking Products—Platform/Groupware—P3C
—EmbeddedProducts—Quality of Service(QOS)(解決Internet非連接的協議和目前帶寬不足的質量問題)
(2)係統集成商
替用戶承擔部分責任和提供“專項解決方案”;
替用戶承擔全部責任和提供“整體解決方案”。
—Dedicated Solution—Total Solution—MethodologyandApproach—Installation
—Implementation
(3)信息服務商
向用戶提供“切中需求”的信息資源和知識,並取得“增值效應”。
—Portal(吸引網民的門戶站點)
—Valueadded(信息增值服務)
—Information
—ICP(又稱Online Service Provider, OSP)的商機廣告;
服務;
知識(軟件產品的利潤也將從“拷貝”發展到“服務”和“知識”)。汪成為甚至提出了聯想戰略轉移的具體步驟:
(1)戰略轉移第一步
在聯想PC係列機的基礎上,推出“更好用”的軟、硬件功能,取得更高的效益,為戰略轉移準備人才和資金,可選的重點為:
適人化的環境配置和生成(用麵向對象技術擴展“幸福之家”的功能);
研製中國化的Thin-Client/Server(瘦客戶/服務器,由英特爾和微軟發起的PC99、Easy PC和Legacy-Free PC計劃)和Independent-Archive(獨立的、為網絡服務的存儲器和海量存儲裝置)。
係統自動備份和維護軟件固化的硬件
智能化(初解人意的)瀏覽器;
具有安全及防病毒功能的軟硬件;
具有多媒體處理能力(MP3、Shockwave、LivePicture等基於SMIL語言的功能)、基於PC的產品。
(2)戰略轉移第二步
加強技術儲備和擴大現有信息產品的種類。
—係統集成方麵
對主流係統(Unix和Linux)和平台(如CA王嘉廉的Unicenter等)的掌握和分析;
係統集成主流技術(如麵向對象)的掌握;
對我國信息化建設現狀和發展的調研與預測;
通過國家、部門和地區性的演示係統樹立形象;
不是利用聯想傑出的Channel推銷聯想的機器,而是為了滿足用戶的應用需求,優選世界產品,在聯想的平台上進行精品集成。
—信息產品
信息家電;
網絡;
嵌入係統。
(3)戰略轉移第三步
更積極地介入國家信息化計劃的規劃和實施,以及地區和部門的信息化建設。
—國家計劃
“十五”攻關:
S863(以企業為主體的重大項目);
支持基礎研究和973計劃。
—地區和部門的信息化建設
政府上網、部門上網、個人上網:
數字圖書館;
數字港。
汪成為院士在1999年9月給聯想提出的建議,說實在的,絕大多數建議拿到今天對聯想都應該是非常有指導意義的。但非常可惜的是,當時聯想的高層聽到後,隻是感到有所震動,而沒有認真靜下來仔細思考,再有就是對相當的部分沒有真正理解,這一點在多年後部分地得到了驗證。2003年3月中旬,我再次把汪老請到聯想,與楊元慶等少數幾個高層進行單獨交流。此次主要是請汪老小範圍地直接向聯想最高層提建議,特別是想聽汪老對聯想在前一年提出的“關聯應用戰略”的意見。在汪老的PPT演講中,我聽到相當的部分是四年前的內容。這次楊元慶可是聽得津津有味,最後在送汪老走時,說了一句非常耐人尋味的話:“汪老,其實您這些話我們幾年前都聽到過,但是沒有真正領會。今天再聽感覺真是有道理。”楊元慶其實想說的是,汪成為幾年前的論點幾年後正在得到驗證。
不管怎樣,1999年9月的那次會,對聯想高層而言是一次衝擊。眾多專家從不同角度在給聯想提出善意的警告,同時也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議。這些建議多多少少地對聯想的互聯網戰略產生了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