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前場模式。從眾多供應商拿到部件,經加工成為產品,到通過銷售網賣出去。
(2)中場模式。在“中場”拿到我們不能生產的必要部件,自己掌握相當的一部分技術,通過精心組織,最後推到前場,打出去。
從市場來說,這是PC廠商提升技術含量的好機會。從技術上來說,技術的發展使這種轉變成為可能:一是芯片集成度越來越高,二是嵌入式領域OS越來越小。使得原PC廠商與芯片廠商合作組織生產出新產品成為可能。
●當前聯想在Internet戰略上麵臨的重大問題首先至關重要的是進入第一層麵——全麵轉向Internet服務,從新的“服務”中產生新價值。能全麵開展電子商務(服務)的網站、基於Linux的Web Server。
其次是第二層麵——產品線上尋求新的發展方向:STB、嵌入式OS、WebPad、Thin Client等等。
基於以上分析,我們也提出了建議:
(1)深入研究IBM、COMPAQ、HP的全新經營理念和模式;
(2)盡快做出真正意義上的聯想Internet商務和服務係統;
(3)從市場宣傳的角度補充完善我們的Internet戰略口號;
(4)全體員工的Internet戰略宣貫與培訓;
(5)積極尋求新產品線。
這些觀點和建議在總裁室引起了深入和認真的討論,相信這些對最高層的決策是起到了應有的作用。
1999年9月4日,公司在聯想總部樓召開了“聯想電腦公司麵向21世紀發展戰略研討會”。到會的主要有張效祥院士、汪成為院士、李三立院士、李衍達院士等12位專家,聯想的劉軍、王曉岩、杜建華等總裁室成員參加了會議。在會上,專家們係統地提出了大量的建設性意見,一些專家的強烈呼籲引起了我們的重視。
張效祥院士在強調了“聯想公司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民營公司,而某種程度代表了國家利益”後,談到了以企業為主創新的問題,認為“創新是個複雜的過程,既不是科研決定論,也不是市場決定論”。又指出:中國的信息化不能總靠外國,無論從國家安全需要還是從國家長遠的經濟利益來講,核心技術都不能總掌握在外國人手裏。同時希望聯想能在這方麵發揮積極作用。
李三立院士認為:後PC時代打破了Wintel的壟斷,在Internet信息產品方麵,無論是嵌入式操作係統還是芯片,中國人都可以做,後PC是中國未來最大的市場。他還對聯想加入“維納斯計劃”明確表示“很有意見”,認為聯想以今天的實力,沒必要在這個領域還用別人的技術,完全可以自己來搞。
《計算機世界》總編劉九如先生對聯想也是相當了解的,他代表公眾提出了對聯想的14點疑問,其中代表性的問題有:聯想現在是PC的製造和銷售商,PC中技術含量不高,加之因特網時代和後PC時代的出現,再加之PC的利潤低,PC最終也會走向盡頭,那聯想未來是什麼?聯想未來的企業定位沒有明朗的信息,聯想未來新的增長點也不明朗;聯想能否在技術上創新是有疑問的,公眾認為聯想的第一是得益於市場的準確把握而非技術上的領先;聯想是否有基於Internet市場的人才及帶頭人。總之,“公眾對聯想的現在有信心,對聯想的未來有疑問”。
汪成為院士係統地闡述了他的觀點。他先介紹了一本書——《不可見的計算機》(1998年11月出版,Donald A。Norman著)。書中有三個重要論點:
(1)一個成功的產品必須是營銷、技術和用戶感受的三合一,三者都起著決定作用,並無孰重孰輕。
(2)IT產業正在從以技術為中心的幼稚期轉向以消費者為中心的成熟期。在產品初始階段,技術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產品中間階段,市場銷售是關鍵;在產品的成熟階段,適應用戶的體驗是主宰的因素。
(3)PC機工業已進入成熟期了,用戶要求解決問題的方案和“好用”,用戶越來越不好伺候了。
汪成為接著提出他的分析和判斷:
一是三網融合是必然趨勢;二是信息家電的發展必然超過PC。進而提出20多年來計算機技術發展的趨勢:迄今為止,計算機對人類所起的作用是“串行的、單維的、封閉的、預定程序的、人圍著機器轉的”;而人類希望計算機應是“並行的、多維的、開放的、歸納演繹的、機器圍著人轉的”。故此,“凡有助於縮小人機隔閡、有助於建立和諧人機環境的理論、方法、技術和產品都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他提出“MONE”四種技術在這方麵做出的貢獻:M——大規模並行和多媒體,O——開放係統和麵向對象,N——網絡計算,E——嵌入式係統。
汪成為總結他的觀點為以下幾點:
(1)集成電路是信息社會的“細胞”;
(2)計算機是信息社會的“大腦”;
(3)通信網絡是信息社會的“動脈”;
(4)人工智能是信息社會的“營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