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2首《匈牙利狂想曲》中的引子我們可以看到,左手大字組的升G音出現在每小節的第2拍上,重複出現在引子的8個小節中,第7小節的升G音以延留音的方式延續到第8小節,並在第8小節中仍舊保持著中心音的作用。這是樂曲第一次持續較長的屬音重複音。接下來的第9至14小節是比大字組升G音低五度的升C音(即主音),以附點二分音符的形式在低聲部重複了6次,象征著低沉、飽滿、渾厚的大鍾鍾聲。引子中第三次出現持續較長的重複音是第35小節至第56小節,在篇幅長達22小節中,低聲部大字1組的升G音和大字組的升G音相繼交替,呈現了分解八度的重複。右手高聲部的小字二組升g音,從四分音符、八分音符、三十二分音符進而發展到第47小節的三十二分音符十連音,重複音在節奏上呈現了逐漸緊密並且重複音層次密集的趨向,和左手節奏均勻的持續音形成對比。在音響上形成了各種不同音色的“鍾聲”錯落有致地交織在一起。第83小節的重複音更發展到了64分音符構成的極為密集的顫音形式,但是作者在此處刻意把兩個不同的音分別寫在兩行譜子上,並且要求以不同的手彈奏,而不是以trill的標記直接標示,可見作者是另有用意的。從譜子上就可以很直觀地感受到作者要求以模仿打擊樂的演奏方式進行演奏,並且在力度、節奏上都要有控製和變化。
第2首《匈牙利狂想曲》的“弗裏希段”中,作者運用了更多的重複音技巧,可謂精妙絕倫。從第118小節開始,先是小字3組的升c重複音以二分音符出現,從音區上與第9小節大字組升C重複音造成音區上的對比與呼應,接著在第134小節,重複音的節奏位置發生變化,移到每小節的第二拍位置上,這就從節奏上和引子中的重複音相互聯係。第142小節重複音又出現了新的變化,音區比前麵移低八度,節奏變化成為十六分音符,並且在音型上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與變化。
從上述分析可見,李斯特巧妙地運用重複音技巧為塑造音樂形象服務,使其成為第2首《匈牙利狂想曲》中極為重要的鍵盤語言。此外,在第13首、第14首等《匈牙利狂想曲》中,也都存在著典型的重複音片斷。
以上是對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中常用鍵盤語言的典型案例進行考察,並從曆史的角度分析了李斯特鍵盤語言的淵源,認為李斯特的鍵盤語言是在傳統鍵盤技術的基礎上,借鑒其他樂器演奏方式以及匈牙利吉卜賽民間音樂的影響,結合作者本身超凡的鋼琴演奏能力以及創造能力,不斷探索,形成了一套具有李斯特特色的鍵盤語言及其表現手段。通過對這些鍵盤語言個案的觀察,能夠對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中豐富的鍵盤語言有一個更為直觀的印象。
注釋:
①唐納德·傑·格勞特,克勞德·帕利斯卡.西方音樂史[M].汪啟璋,吳佩華,顧連理譯,人民音樂出版社,1996:615.
②趙曉生.鋼琴演奏之道[M].世界圖書出版公司,1999:180.
參考文獻:
[1]薩姆·摩根斯坦.作曲家論音樂[C].茅於潤等,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6.
作者單位:紹興文理學院音樂學院
(責任編輯:賀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