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國音樂學院管弦係的教學與實踐
基於以上所論述的中國管弦樂在當今社會的兩種文化功能,中國音樂學院成立了管弦係並以此作為教學與實踐的主導思想。除了肩負學習、傳播西方經典管弦音樂文化的重任之外,作為一所以中國民族音樂教育和研究為主要辦學、科研特色的高等學府,中國音樂學院非常注重中國文化的傳承與對外交流,管弦係在教學與實踐中也強調管弦樂的中國化發展,長期探索管弦樂與中國音樂文化之間合適的結合方式,推廣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管弦樂作品也成為中國音樂學院管弦係最為重要的責任和特色所在。
在教學方麵,中國音樂學院管弦係將學習中國管弦樂作品作為教學和科研的重點,並排練了很多經典的中國管弦樂作品。在長期的排練與演出中,管弦係師生在演奏中國管弦樂作品上積累了大量的教學與演奏經驗,並且在學院整體的教學、發展規劃中與其他專業緊密合作,如鼓勵作曲係師生創作不同形式的中國管弦樂作品,舉辦中國作品創作的比賽,如“中國之聲”作曲比賽。其中的優秀作品也逐漸成為管弦係對外交流活動時的保留節目,如金湘創作的木管八重奏《形與神》、薑萬通創作的《管樂八重奏》、羅忠鎔創作的《木管五重奏》、高為傑創作的《金色》、阮坤申創作的《醉花陰》等。還有一些作品是直接移植中國優秀的傳統器樂曲目,如侯俊俠改編的《二泉映月》《漁舟唱晚》《牧歌》《陽關三疊》《良宵》等。另外,中國音樂學院管弦係建係以來一直強調引進高水平外國演奏家任教,不僅聘請了多位長期在校任教的高水平外籍演奏家,還定期邀請國際上最具影響力的演奏家及團體進行短期的講學活動,並且參與樂隊合作等事宜。這些來自外國的演奏家一方麵促進管弦係學生對於西方經典管弦樂作品的理解與演奏,另一方麵,由於大量外國演奏家長期參與中國管弦樂作品的排練,因此,他們對於中國管弦樂作品的音樂內涵的理解,對於中國作品技術處理的特點,以及中國音樂情感表達的方式等方麵都有著獨特且有益的探索,這也為中國管弦樂的對外交流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在對外交流活動中,中國音樂學院與國外多座重要的城市、多所音樂學院、多個音樂團體以及演出場所建立了很好的合作機製,這也促使管弦係師生多次出國進行音樂文化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管弦係所承擔的使命即通過西方乃至全世界都較為熟悉的“管弦樂形式”,來傳播中國的音樂文化。筆者以親身經曆的一次對外演出活動為例,談談管弦係在教學實踐中如何將具有中國音樂文化內涵的管弦樂作品介紹給世界上的音樂同仁,並且進行深入的交流。2012年4月,在中國音樂學院趙塔裏木院長以及管弦係主任侯俊俠教授的帶領下,管弦係組織了部分青年教師於全球最為知名的音樂廳之一——美國紐約卡內基音樂廳舉辦了一場精彩的中國室內樂作品音樂會。對於這場意義非凡的音樂會,趙塔裏木院長非常重視,赴美之前積極動員,並且在音樂會演出前一天彩排時也親自到場,對每首作品的處理尤其是民族風格處理方麵進行了細致具體的指導。音樂會演出了10部具有中國音樂風格的作品,這些作品均出自中國著名作曲家之手,其中大部分作曲家來自中國音樂學院作曲係。作品由中國音樂學院管弦係教師以及國外演奏家共同演繹。在這場音樂會上,中國作曲家創作的中國民族風格作品讓很多美國觀眾耳目一新,使之感受到了中國民族音樂語言的魅力。音樂會在當地獲得普遍好評,演出也大獲成功。在本次音樂會上,筆者作為小號演奏員,參與演奏了作曲家薑萬通根據京劇《紅燈記》改編的同名木管、銅管八重奏作品,該作品運用了長笛、雙簧管、單簧管、大管、小號、圓號、長號、大號8件樂器,樂隊成員除了筆者演奏小號聲部外,其他7位成員均為特邀演奏家,他們是來自奧柏林音樂學院(Oberlin Conservatory)與伊薩卡大學音樂學院(Ithaca College School of Music)的教授、教師,特邀指揮戴維·伯納德(David Bernard )是美國公園大道室內交響樂團(Park Avenue Chamber Symphony)的音樂總監。因為所演奏的作品是由中國作曲家用中國語言創作的作品,加之平時在排練、演出中國音樂作品時積累的大量經驗,在作品排練中對作品的處理方麵,指揮和其他演奏家都很尊重筆者的意見,排練時指揮常詢問關於音響平衡、效果等方麵的內容,尤其是風格的處理把握的拿捏等。筆者將《紅燈記》的故事情節來源為他們娓娓道來,並針對每件樂器該在何時如何表現、哪個聲部是主旋律的線條等方麵提出自己的建議,得到了指揮的認可。通過本次演出,不僅與這些外國演奏家建立了良好的友誼,並且多位外國演奏家在合作中體驗與感受到中國音樂文化的審美特性和趣味,增加了他們對中國管弦樂作品的興趣,他們均表示以後會更多地關注和演奏中國管弦樂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