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舉行的幾場研討會中還有4月27日舉行的“首屆中國傳媒公信力論壇”研討會和5月7日第20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北京師範大學傳播效果實驗室、影視傳媒係聯合發布了關於國產喜劇電影的調查報告和學術研討。這兩個研討都是以調研報告的發布和專家研討為特色。“首屆中國傳媒公信力論壇”上,北京師範大學傳播效果實驗室發布了《“轉型期的中國傳媒公信力”調查報告》。報告顯示,中國媒體生態格局正處於結構性轉變之中。一方麵在覆蓋率上雖然電視、報紙還有優勢,但新媒介增長趨勢明顯,電視、報紙、網絡、廣播、雜誌、手機六條媒介渠道受眾分化特征明顯,各渠道的變化方向不同。報告認為,在公信力上,傳統渠道的電視、報紙公信力還具有優勢,但新媒體公信力上升明顯。在絕對公信力方麵,電視、報紙明顯居於前兩位;在相對公信力上,居於前三位的電視、報紙、網絡占據主要份額。此外,市場強勢媒體的公信力地位正在明顯提升,市場影響力對媒體公信力的影響越來越大。研討成果和調研發布引起媒體極大關注。而第二十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北京師範大學傳播效果實驗室、影視傳媒係聯合發布了關於國產喜劇電影的調查報告並且研討了其原因和走向,同樣引發媒介報道和議論。研究涉及到《人再囧途之泰囧》《西遊降魔篇》兩部國產喜劇電影觀眾傳播渠道,以調查北京、上海、成都、廣州四個有代表性城市,從喜劇電影的觀影情況、觀眾的觀影原因、觀影渠道、觀眾滿意度以及觀影後的人際傳播行為和後續觀影行為預測等幾個角度來對喜劇電影進行分析。兩個研討會和發布的調研報告得到社會媒介的極大關注,說明大學生電影節對於當下現實的貼近研究態勢。
而電影節收尾階段舉行的兩個重頭研討盛會:5月8日舉行的全國博士論壇:新媒體時代的藝術文化現狀批評分析研討會,博士們各抒己見,專家則點評分析,對話交流的形態贏得好評。5月10日彙集全國一流影視專家研討主題是:電影“中國夢”完滿實現路徑與方向,專家研討會更將大學生電影節學術文化的敏銳眼光和開闊思路展現得淋漓盡致。專家們從不同角度闡釋主題但一致認為:“中國夢”作為新一屆領導人習近平同誌代表黨中央提出一個很振奮人心的口號,現在以《光明日報》等報紙為代表的關於“中國夢”的各角度闡述已經非常多,但是關於電影的“中國夢”事實上還沒有展開。設置這樣一個議題彙集專家研討,就是因為中國的夢是一個時代的發展,民族的經濟、文化以及政治,推到了中國已經必然成為和美國似乎可以並駕齊驅的實現一個偉大民族複興的層麵。“中國夢”在各種闡述裏是民族夢、人民的夢以及整個國家崛起的基本的象征性東西,“中國夢”代表整個民族在多重矛盾以及在世界局勢裏,中國的崛起是必然,而且會遭遇到世界上很大的阻力的時候,成為一個凝聚式的形象。“中國夢”本身的民族和文化的崛起的這種內涵,政治的要求恰逢其時。但是它恰恰和中國電影構成了緊密聯係。恰恰電影無論從世界的舶來,還是中國人心目中,它都是一個夢幻。電影是一個造夢的工具,電影是一個造夢的媒介。藝術創造無論戲曲、戲劇、電影、電視,本身就是一個夢幻,夢幻的實質是精神夢幻,精神夢幻就是人們試圖掙脫本身固有的自然和物質世界中精神和情感,突破這種約束的創造性的發揮,毋庸置疑,電影是夢幻,電視劇也是夢幻,藝術是夢幻,人類如果沒有夢幻的話,那麼他的向前推進會受製於很多固化的物質形態的約束,然而精神形態和心理形態的夢幻是誰也阻擋不住的,無論我們自己的個體還是民族的夢幻都存在。於是,我們就把以電影作為一個代表影像藝術,包括電視在內,夢的這塊機製和它的內涵就和中國夢的民族複興聯係在一起。電影是一個精神的產品,它是夢幻,電影的產生絕對要立足於現實,但是它是飛揚式的人類精神,試圖突破的做夢式的精神創作,觀賞電影的人們從影像中感受到精神的滿足,所以夢幻的氣質就決定了它是藝術的凝聚式的東西。兩者結合在民族的中國夢和電影固有的夢幻之中,是非常有意思的。影像藝術所代表的不以固化的東西,比如收視多少衡量,收視很好,未必是我們文化人心目中感知的真正夢幻精神審美。那我們來重提電影的“中國夢”就包含這樣的意思,“中國夢”的基礎實踐在市場和收視這個基礎上毫無疑問,否則它達不到再生產的程度,但是僅僅如此顯然貶低了中國夢以及電影的中國夢,因為我們期望的是精神產品的愉悅,內心情感的滿足以及超越了GDP、票房、收視所涵蓋的那種美滿的東西。怎麼來實現電影的“中國夢”?或者我們反過來說,電影的"中國夢"相當大的程度的呈現是在電影這樣一個精神產品的構築中是一個聚焦點。就是電影的藝術產品應該讓我們感知到美滿的、審美的、精神愉悅的東西,能夠讓我們真正心靈感受。或者換句話說,電影的中國夢實際上才是真正實現精神產品夢幻的好東西,然而現實好像並不理想,趨盡於固化的、物質的一些東西。在藝術或者學術的圈子裏,我們倡導電影的“中國夢”,就應該更多地超越票房和市場。怎麼樣讓電影影響世界人、影響我們的道德價值觀或者完滿實現我們的精神欲望的滿足。
第二十屆大學生電影節的多樣學術文化活動,為大學生電影節成年姿態做了形象注解,在今後的路途上,大學生電影節依然將保持青春激情、學術品位、文化意識的要旨,為中國電影的文化形象增添亮色。
作者係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院長兼黨委書記,
大學生電影節執行副主任
(責任編輯:曹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