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楊沐看來,曆史上的秦朝其實是對一種全新製度的探索,可惜的是探索失敗了,等意識到問題的時候已經來不及了。
蒼國的功勳爵,本就是仿造秦國而設立的,並且加以改進和結合,進攻性可以說是非常的強的,將士們會渴望打仗,百姓們也會渴望戰爭,有仗打的時候固然很好,但是一旦天下太平,就等於是將平民百姓的晉升之路堵死了。
這就像是憋氣,一開始還很好,一旦到了一個程度,就會很痛苦。
所以,大蒼王朝不能犯這種錯誤,一個國家由生機勃勃走向一潭死水,主要就是階層的固化,如果大蒼王朝不能夠解決好功勳爵的問題,遲早會處大事。
當然,在這一點上,大蒼王朝又有所不同,因為大蒼王朝有一個獨立的教育部,有一條能夠廣納四方賢才的科舉之路,而且比曆史上的科舉更加的完善,各行各業都能夠通過科舉晉升,錄取的人數也非常的多。
再加上,如今的大蒼王朝還不能完全進入和平狀態,接下來少不得要應對來自大慶、大德、大統三大王朝的發難,戰爭仍然會存在,雖然比起過去的諸侯征伐之戰來說,這種戰爭對百姓們的負擔要輕很多,但是戰爭和將士們的機會,卻是真真實實存在的。
現如今,功勳爵的主要問題,就是世襲的方式。
本來,在蒼國建立功勳爵製度的初期,為了直接激勵將士和百姓,蒼國的功勳爵得來的爵位,是極為的保值的,也就說傳給後代的過程中,幾乎不會怎麼降爵。
對於普通百姓來說,就算是積分無法兌換成爵位,也存在一個十分靈活的空間,那就是自己死去之後,可以將一半的積分,傳襲給自己的兒子。
這二十幾年來,在蒼國成為大蒼王朝的過程中,經曆了大大小小無數場戰爭,自然也誕生了一批又一批的勳爵。
就以衛忠全為例,在大蒼王朝建立之後,就被授予了封號國公——鎮國公,並且賜予了柱國身份,劍屐入殿、入庭不趨、讚拜不名三大殊榮。
其餘的六大軍團的大元帥,也都獲得了封號國公的爵位。
在如今的朝堂裏,武將出身的勳爵竟然達到了九成!
這是一個非常嚇人的比例,軍方的勢力過強,絕對不是一件好事。
曆史上為什麼會有那麼多開國皇帝做兔死狗烹的事,這個原因之一。
按照這種傳襲辦法,楊沐倒是能鎮住這些軍方的勳爵,但是他的後代呢?
長久下去,不會出問題嗎?
國雖大,好戰必亡,別的不多說,皇帝對國家的掌控是有限的,底下的官員和將領要是因為想賺取一些功勞,捏造一些叛亂,然後帶兵平息之類的,也是有可能的。
曆史上,殺良冒功的例子可不少。
再說了,以蒼國目前體量和經濟能力,尚且能夠負擔這些勳爵的俸祿和恩賜,但是以後呢?
明朝的例子在前,一個國家要拿三分之一的財政收入,去養一群勳爵貴族。
所以,在楊沐看來,要動功勳爵,首先就得在世襲方式上做手腳。
這一點,也與範宏濟和王膺的臨終諫書上,不謀而合。
但是,其中的牽扯的利益太大,楊沐沒有聲張,經過了半年的醞釀,此時才安排布置好。
第一件事,他就是召集了六大軍團的大元帥和副帥人等,回京述職。
軍隊不同於民間的治理,若是高層達成了共識,再往下一層層妥協,這樣能夠將影響降低到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