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9章 謀劃(2 / 3)

戰略意圖十分明顯,這是要先解決掉弱小,然後再騰出手來,解決阮魏晉三國。

也不怪三國會這麼想,因為從目前的狀況來看,蒼國就是這麼做的。

實際上,蒼國一開始還真沒有這個意思。

隻不過,局勢發展到了這一步,順水推舟而行罷了。

到了六月中旬,歸義軍與二十萬府兵相互配合呼應,陸陸續續以兵力優勢,破除秦堪的連保之法,吞占了大半個康國。

阮魏晉三國,終於感覺到了危機。

在晉國的主持下,三國皇帝在鵬城相見,歃血為盟,凡是糧草後勤等一應事宜,皆進退為一,不分彼此。

這便昭示著,三國結成的聯盟,比當初的伐晉聯盟更為緊密。

三方的共同目標,隻是對抗蒼國而已。

隻要能夠贏得戰爭,所謂的損失已經可以忽略不計了,三國相互依存,自然也就不存在什麼你損失得多一些,我損失得少一些。

主要輸掉了戰爭,便輸掉了一切。

其中的厲害,三國皇帝都不是極盡昏庸之輩,這般淺顯的道理還是能夠想清楚的。

六月底,三國的軍隊頻頻調動,各大主力軍團像是一把把鋒利的刀刃,進攻態勢十分明顯。

關鍵時刻,歸義軍團大將軍杜邊,接到了楊沐親筆書信。

這一次,他接到的命令是,不惜一切代價,攻下康國。

杜邊一接到皇帝密信,立即下令輕裝飛騎進軍。

兩月之間,杜邊在康國內,已經琢磨出了一套針對秦堪連保戰策略的辦法,與二十萬府兵配合相當好。

基於康國北部地勢與長途奔襲的需要,他便以輕騎為先鋒軍,將大軍分為兩大營,第一大營為主戰騎兵,共計三萬,第二大營為戰運兼具的輜重步兵營,暫定為二十萬。

這種辦法,一是解決了主戰騎兵的輕裝戰力,一則是解決了先鋒軍的後援問題。

第一大營主戰,由杜邊親自統率,三萬騎兵的著裝,全部換作了皮製甲胄,弓箭全部換作單兵臂張弩或傳統臂張弓,其間取舍由騎士自己決斷,善弩者則弩,善弓者則弓,大型連弩與大型攻防器械一律放棄,每人隻配備一柄彎刀,一百支羽箭,常規攜帶三日熟食。

凡此等等,倒是與輕銳兩字,名副其實。

第二大營為後援輜重軍,這支軍隊卻幾乎都是步卒,在後麵徐徐前進。

所以,前軍飛騎負責破解敵人的山地優勢,後方第二大營才是攻城拔寨的主力大軍。

杜邊很清楚,遠征奔襲戰之難,既在於將士戰力,更在於後援得力。

諸多奔襲戰之所以铩羽而歸,往往不是主戰將士戰力不濟,而是糧道被截斷。

如今,輕騎進攻,隨時可進可退,這便最大程度上,發揮出了輕騎兵的優勢。

如今,康國尚且有大半國土,且都是地勢崎嶇,難以奪取的地方,如此漫漫長途,若無堅實可靠之後援,任何打法都沒有效用。

而隻要後援不斷,三萬輕騎用運動戰的方式,足以擊垮對方。

當然,在這兩個月裏麵,杜邊和副將錢方,也進行了細備的商議,秘密派出探子,勘察了通往康國北境幾條主要的路徑,每隔百裏定下一個秘密營地,以做後用。

在攻打至康國北境之後,這些營地就會成為堅固隱秘的糧食儲運地,每個營地都可以派出三千精兵守護,再編配牛車和馬車。

如此部署,便可以使每個營地都是兼具囤糧、運糧、補充修葺兵器的綜合基地,各營分段運輸,接力傳遞,直至戰場大軍。

畢竟,長途運糧途中,所運糧食完全可能被人馬牛消耗一空,崎嶇山路更是麻煩,杜邊設下的這種分段接力之法,則可保軍糧輜重不因路途遙遠而消耗殆盡。

這個策略,是很多人都沒想到的。

畢竟,蒼國早就有了軌道和馳道,國內運糧問題早在十幾年前,就已經不是什麼問題了,哪怕是進攻楚國,也因為有大運河的存在,很是方便。

康國的北部,是天下間出了名的易守難攻,之前被晉國長期覬覦,但是卻一直沒有被攻破,可見一般。

杜邊選定的進兵路徑,是主力沿著海邊,兼程疾進,在這一段路途中,有運兵船策應,速度可以快上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