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正月的那一場大捷之後,便很久沒有傳出什麼好消息了。
可能唯一有點波瀾的,就是楚國、莽國、範國、雅國,四國合力攻吳,慘遭失敗。
至於為什麼失敗,無非就是含恨出戰下,楚國的大將軍熊芳貪兵冒進,掉入了吳國大軍布下的口袋,被結結實實的按在地上打了一頓。
五十萬大軍雖然保下了二十餘萬,但是大將軍熊芳,也羞愧難當,把劍自刎。
眼下,楚國正在動員全國之力,發誓要攻取吳國。
總之,四月的晉國戰場上,兩路聯軍都沒有取得什麼實質上的進展。
也利用這個空檔,晉國又征召了百萬兵卒,充入了戰場。
……
五月初,正是百姓們忙於耕種之季節。
不管是粟米還是其餘的一些農作物,基本上都該播種了。
同時,大麥小麥也在這個季節收割。
天氣有些悶熱。
尋常年月,這晉國遼闊富庶的丘陵平原上,正是農人遍野牛車與商旅爭道的繁忙日子,一切擾民的徭役征發與官府政事都會消停下來,為國家糧食之儲備讓道。
當然,除非有必要,一般也不會在這個與天爭食的時節打仗。
然而,今年卻是不同。
蒼國要有大動作了。
原因很簡單,糧草的負擔越來越重。
這便是蒼國底蘊的薄弱之所在,過去幾年幾乎年年有戰爭,百姓們雖然富裕起來,但是糧倉裏都還很緊巴,可不像阮國和晉國等一些大國,隻要沒有遇上什麼重大的天災人禍,儲存的戰略物質和糧食,夠百萬大軍吃個五年十年是不成問題的。
這在這方麵,蒼國耗不起。
別說讓百萬大軍吃五年十年了,就是五個月都夠嗆。
遠在樂元城坐鎮的楊沐,也深深感覺到了糧食方麵的壓力,民間的糧米價格都已經漲了三倍了,要不是官府一直在抑製糧價,打擊哄抬價格的無良米商,恐怕漲到十倍都有可能。
所以,唯一緩解糧食壓力的方辦法,就是攻入晉國內,打開伊水糧倉。
沒錯,就是伊水糧倉。
須知,糧食這種東西運輸起來太難了,而且儲存的作用也是作為一個戰略物質,用來救災或者支撐大戰需要,不可能將整個國家的糧食堆積到一起。
沒那個必要,也得不償失。
所以,就有了國家糧倉。
晉國的國家糧倉一共有五座,以京都的晉城太倉為首,這伊水城的伊水倉就是其中一座,聚集了西境幾百座城池每年收納的糧食。
根據所掌握的情報,這伊水倉能容納糧食五百萬石,即便是晉軍籌備糧草抽調了很多,也應該有兩三百萬石。
一石糧食夠一個士卒吃兩個月左右,兩三百萬石夠三國聯軍吃個半年了。
隻是,伊水城是一座大城,要想攻下它是一件極難之事。
由於有伊水倉在,所以在晉國諸城中的位置十分的重要,周圍就設立了幾座堅城防守。
除此之外,還要擔心晉軍大敗之後,將糧草燒掉。
雖然,曆來糧倉在設計的時候為了防火,有非常嚴密的防火措施,就算是放火也不太可能會將糧草燒掉。
但是,糧草可是三國聯軍的頭等大事,哪怕是多燒了一萬石,那都是非常大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