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影湖東 第二十二章 古鎮湖東(3 / 3)

回頭看去,是一個鶴發老者,頭戴笠帽,穿清潔工的製服,“我想去看看。”

他打量我,“你是遊客吧?”

“是啊。”

“那邊不要去,”他勸著,“你沒看到這橋上連個人影都見不著嗎?”

“沒留意,”我遂問,“幹嘛不讓去?”

“那地方不太平,”老者繼續勸,“別圖一時之快。”

我想想那地方多半不是什麼正經的廟宇,便答應:“那行,我去別的地方逛逛。”

騎上電動,我繼續前行,走馬觀花一遭,到了北邊有條小溪流,沿著溪流有一條“沿江路”,溪邊的屋舍多半不怎麼老,我看著卻像是熟悉,不由得放慢速度,卻不料身後兩個小正太超車,還撂下一句話:“開車這麼慢,還不如走路去?”

我沒有計較,而是繼續慢吞吞的前行,當來到一個小巷口處,巷道是蜿蜒著往下去的,才覺得這邊的巷陌,好像在哪裏見過。

停好車,緩緩走下去,一個個木窗,一棟棟老式房屋,有一種陌生的熟悉,說不出的來源,繼續走,好像預感到前麵有一班老太開的做豆幹、鹵蛋的雜貨鋪,果然,過了巷口一眼看見;向右直走,應該會看到一個戴老花鏡夾筷子的老伯伯,兩角錢就能買五根用報紙疊著包起的現炸油條,果不其然,那老伯頭發發白,炸油條的手勢可不馬虎,長筷子夾起一根,晾在篩網上,停了油,才敢放到一口大青碗裏,風吹著陣陣香,旁邊的小孩看我來了,便說:“好吃的油條,兩塊五根。”

我便問:“我怎麼記得是兩角五根?”

“那是二十年前的價了,”老者笑笑,“孩子,你應該從小就在外邊,沒回過家吧。”

我心中暗自叨叨:沒回過家?難不成這裏才是我老家?不對啊,我家明明是在。。。

“哥哥,”小孩卻喊:“兩塊五根,可香了。”

我隻好掏錢,說:“給我來十根。”

“好。”小孩替我小心包好,遞給我。

取過油條,我咬了一口,那味,熟悉的就如吃過一般,便又多咬幾口,沒管住油汙滿手,老者看我吃的津津有味,忙笑說:“看你這孩子,平日裏外鄉吃不到這麼好的,一回來這副德行,還是多留幾根給你爸媽吧。”

我卻說,“我爸媽沒來。”

老者又指著巷道說:“那頭轉角,會看到一班買唐蔥的,外頭可買不到。”

我不顧吃相,點頭道謝,“明天我再來。”

走著走著,腦海裏依稀記得,這邊應該有家日館,所謂的日館,是舊時給人看風水的,果然,又在轉角看到一個老式廣告牌,上寫:陳昌和日館,電話5251843的字樣。

經過日館,就到了另一邊的巷子,到了一處祠堂門前,照壁上塗滿了小廣告和各種塗鴉,祠堂上屋脊上以嵌瓷修飾,不過風吹日曬雨淋,早已斑斑掉色,不見華彩。

門上題著:“黃氏祠堂”四字,左右梁上的鏤空石雕花籃隻見暗灰,大門的彩漆還能依稀見到門神的身影,懸著的兩個發黃的燈籠,還用紅字題寫“黃熾昌堂”二字,門邊石雕的對聯斑駁字跡:熾耀千秋光祖德,昌隆萬代紹書香。

我看畢,竟隨口喊出“黃熾昌”的名字來,這名字聽著也熟稔。

後邊剛好有個婦人抱著嬰孩要走進祠堂後的巷道,我便冒昧,“不好意思,請問你是住這裏的嗎?”

婦人的嬰孩剛剛睡著,見我麵生,便問:“你是來找人的?”

“不是,”我解釋,“我是來旅遊的。”

婦人反問,“旅遊的你來我們熾昌巷做什麼?”

“這巷子叫熾昌巷?”我追問,“那黃熾昌是你們什麼人?”

“你怎麼知道黃熾昌?”婦人卻說,“他可是我們開基老祖,在這裏也快四百年了吧。”

我又問,“你們老祖是從什麼時候來的?”

婦人回答,“好像是弘光二年。”又說:“看你的樣子,八成是個老學究吧?”

“什麼老學究?”

“就是有事沒事研究這些的,”婦人說,“我還要帶孩子,要不,你找我們巷裏的三姨婆問問吧。”

“三姨婆是誰?”

“是一個寡婦,”婦人歎了一聲,“早年喪父喪子,這些年都是靠巷裏和宗親幫補,還拿些低保才能過日子呢。”

“喪父喪子?”我吃驚不已,“那你要我找她做什麼?”

“巷子裏就她一個閑得慌,”婦人繼續說,“沒有負擔,全仗別人接濟,雖說過得不好,起碼有吃有住。”

“這麼可憐,那我還是看看她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