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實現總產值為目標
在計劃經濟體製下,企業的主要任務是執行國家下達的總產值指標,國家對企業的考核,主要是以是否完成總產值指標為標準的,因而企業也以完成企業總產值為財務總體目標。執行結果,在全國範圍內出現了隻講產值,不講效益;隻求數量,不求質量;隻重生產,不抓資金回籠等弊病,從而造成了產品積壓,企業虧損,影響了國家的財政收入。事實說明,這是不符合財務管理的規律的。
(2)以提高經濟效益為目標
經濟效益是指企業在經濟活動中所取得的有效成果大於生產經營的消耗,要求企業占用和耗費盡可能少的資產,為社會提供更多更好的商品,獲得更多的利潤。十幾年來,我國建立了以實現利潤為中心的經濟效益考核指標,以考核企業的生產經營成果,促使企業把商品或勞務提供給社會,滿足社會的實際需要;同時也要求企業獲得實際利潤,為國家和企業獲得資金積累。這一製度有利於企業講究經濟核算,關心經營管理,擴大利潤積累,因此,一直是十幾年來我國企業財務管理的目標,也是我國企業全部經濟工作的中心。
(3)以實現財富最大化為目標
西方國家對財務管理的目標主要有兩種觀點,即“利潤最大化”和“財富最大化”。
財富最大化是指企業通過合理經營,使企業的總價值達到最大化。在股份公司中,企業財富最大化,也就是使股東財富最大化。這是當前西方財務管理理論中普遍提出的財務目標。他們認為,這是衡量企業財務行為和財務決策的合理標準。利潤最大化是西方國家在19世紀初所通行的財務目標,因為當時企業的特征是私人籌資,單個業主的目標就是增加私人財富,這可以通過利潤最大化來實現。後來,經營權與所有權分開,企業經理必須協調企業有關各方麵的關係,兼顧有關各方麵的利益。由於利潤最大化往往不考慮長遠利益,使企業財務決策帶有短期行為;也往往不能有效地考慮風險問題而追求最大的利潤,因此逐漸暴露出它的片麵性。而財富最大化則是通過企業的合理經營,在考慮資金的時間價值和風險報酬的情況下,不斷增加企業的財富,因而在現代財務管理理論上,企業財富最大化便成為企業的財務最優目標。
財務管理的基本方法
財務管理的方法是指企業進行財務管理活動所采用的具體手段。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財務預測、財務決策、財務計劃、財務控製和財務分析已成為企業進行財務管理的主要環節。財務管理的方法,一般以財務管理環節為基礎進行研究。
1.財務預測
財務預測是根據企業財務活動的曆史資料,結合企業的現實情況,對企業未來的財務狀況作出的預計和測算。財務預測是財務決策的依據,是編製財務計劃的前提,也是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的手段。
財務預測的主要方法有定性預測法和定量預測法。
(1)定性預測法,也稱專家預測法。它主要是依靠專家個人的經驗和直覺的資料,主觀地對事物的未來情況作出的預測。定性預測法的優點是在資料不足的情況下可以加快預測速度,但科學依據不足,可靠性較差。
(2)定量預測法。它是根據變量之間的數量關係建立數學模型來進行預測的方法,有時間序列法和因果預測法兩種。
[1]時間序列預測法,也稱趨勢預測法,是將按時間順序排列的曆史資料,根據事物發展趨勢進行預測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可以分為移動平均法、指數平滑法、回歸趨勢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