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二十七章 耗散陷阱(2 / 2)

在深入研究後,人類科學家發現,唯一符合要求的大質量物體是黑洞。

如果隻是如此,還沒多大的問題,因為銀河係中有很多黑洞,而且以人類科學家掌握的技術,轉移一個普通黑洞算不上麻煩,至少沒有無法跨過的障礙,需要的隻是時間,以及足夠多的投入。

問題是,這還不是全部問題。

在進行了一次以理論研究為目的的實驗之後,人類科學家發現了一個新現象,而且是一道無法逾越的障礙。這就是,黑洞在離開了恒星係統,處在恒星係統之間的空間裏麵,會迅速消亡。隨後,這個現象得到了理論說明,即在完全延展的空間裏麵,原能密度過低,而黑洞本身就是原能富積體,因此當處於原能低密度的環境中的時候,構成黑洞的巨大質量將轉變成原能去填補周圍的原能真空。事實上,這個過程一直在進行,隻是因為恒星係統內部的空間高度扭曲,原能密度並不低,所以黑洞的耗散速度很慢。在恒星係統之間的空間,因為幾乎沒有原能,所以黑洞會以驚人的速度耗散。更重要的是,耗散的速度跟黑洞質量沒多大關係,因為黑洞的質量越大,原能富積度越高,耗散速度就越快,因此從耗散到消亡的時間與黑洞的質量沒有直接關係。

這個時間有多長呢?

按照理論計算結果,在幾十毫秒到幾百毫秒之間。

顯然,太短了。

就算飛船以光速進入空間通道,而且以光速飛行,壓縮率達到一萬倍,也就是當時的極限水準,飛船通過空間通道所能飛出的距離也就隻有幾百到幾千光秒,而跨越一萬光年所要進行的空間跳躍次數就是天文數字。

這個壁障被人類科學家稱為“耗散陷阱”。

隻是,人類科學家並沒有因此死心。

為了越過“耗散陷阱”構成的障礙,人類科學家可以說是無所不用其極,不但用掉了大量資源,也耗費了不少人力。直到第二紀元最後幾百年,隨著“瞬時跳躍”理論,才取得了關鍵性突破。

“瞬時跳躍”理論並不複雜,關鍵隻有一點,即以極短的時間依次開啟多條早已設定好的空間通道,而且通過高度壓縮的方式來大幅度縮短空間通道的內部尺寸,達到以極短時間實現跨恒星係統航行的目的。該理論的核心依然是“質量轉移技術”,隻不過得在幾乎同一時間轉移多個黑洞。

嚴格說,“瞬時跳躍”根本不是理論,隻是一種技術手段上的創新。

因為沒有在理論上取得突破,所以實現“瞬時跳躍”的技術難度更大,對各方麵的要求也更高。

最為關鍵的就是,需要同時轉移多個黑洞,而且是質量足夠大的黑洞,從而產生足夠巨大的空間扭曲,確保開啟的空間通道的內部尺寸足夠的小,讓飛船能夠在有限的時間內通過空間通道。

事實上,這也是災難的根源。

很簡單,滿足條件的黑洞隻有一個,即銀河係的中心黑洞。

雖然在此之後,人類科學家在技術上有很多創新,以此達到降低實現“瞬時跳躍”難度的目的,但是受理論限製,這些技術上的創新都沒有能夠解決最關鍵的問題,即實現“瞬時跳躍”必須利用銀河係的中心黑洞。

在經過數百年的研究,各個方麵的相關技術都得到解決之後,人類科學委員會最終通過了啟動“瞬間條約”的決議。至於最後的結果,根本就不是秘密,也就是導致銀河係徹底毀滅的“滅世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