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通道其實是利用了空間扭曲,通過發現與尋找由大質量天體產生的空間扭曲,達到跨維度宇宙航行的目的,而空間通道本身並不會導致空間扭曲,起到的隻是橋梁作用,即將大質量天體所產生的空間扭曲部位聯係到一起,從而行成一條貫通、而且能夠在短時間內穩定存在的通道。
由此可見,空間通道技術的前提是空間扭曲,而導致空間扭曲的隻能是大質量天體。
因為恒星係統內有很多恒星係,還有質量更大的天體,比如黑洞,所以恒星係統內部的空間高度扭曲,從而為空間通道提供了良好基礎。問題是,在恒星係統之間高達上萬,甚至數十萬光年的廣袤宇宙中根本就沒有大質量天體,甚至沒有天體,空間完全延展,也就沒有可以開啟空間通道的基礎條件。
說得形象一點,恒星係統中的各個恒星係,以及眾多孤立天體,其實就像是密集分布在大海中的島嶼,而空間通道技術隻不過是在這些島嶼之間假設橋梁,從而能快速便捷的從一個島嶼到達另外一個島嶼。恒星係統則相當於群島,而且兩個群島相距極為遙遠,如果仍然采用空間通道技術,就要建設一座橫跨整塊大洋的橋梁,不但技術難度更大,而且耗費也更驚人。甚至可以說,用來在島嶼之間架設橋梁的技術根本無法用來架設一座橫跨整塊大洋的橋梁。
當然,這塊大洋並不是天塹。
雖然無法架設橋梁,但是可以用最原始的手段來到達對岸,也就是光速宇航技術,提出這個辦法的科學家就是“星火計劃”的第一批發起者。隻是在當時,絕大部分科學家並不讚同采用這種原始的手段。
很簡單,就算以光速飛行也需要至少一萬年才能到達最近的南阿爾法星係,而人類從第一紀元末期到第二紀元末期,總共隻用了五千年就實現了對整個銀河係的勘察與開發。如果南阿爾法星係裏麵也存在一個類似的文明,一萬年的時間足夠讓其控製所有的恒星係。等到人類的探險飛船在經過一萬年的艱苦飛行,到達南阿爾法星係的時候麵對的將是一個強大文明。很明顯,就算人類掌握的技術更先進,也不可能用一萬年前的技術去戰勝統治南阿爾法星係的文明。
當時,最受關注的是“神示計劃”,準確的說是第二次修正之後的“神示計劃”。
最初的時候,“神示計劃”是跨恒星係統宇航技術的總計劃,嚴格說來,“星火計劃”也是“神示計劃”的一個分支。畢竟在理論探索階段,不管是否行得通,隻要有人提出來,而且在理論上證明能夠行得通,就會受到重視,也會成為研究方向,並且獲得繼續研究所需要的資源。在第一次修正之後,“神示計劃”的重點放在了進行空間跳躍的能源上,即致力於尋找一種足夠強大的能源來支撐其跨恒星係統空間通道,穩定存在足夠長的時間,讓飛船能夠順利通過。隻是,隨著研究深入展開,這條路很快就被堵死了,因為在理論上,維持跨恒星係統空間通道穩定存在足夠長的時間需要的能源,超過了構成銀河係,並且讓銀河係穩定存在的原能的總和。也就是說,即便把銀河係裏的原能全都用上,也絕對無法讓飛船到達鄰近的恒星係統。
正是在這個背景下,“神示計劃”進行了第二次修正。
這次,重點放在了空間壓縮技術上。
說得簡單一點,如果能夠壓縮恒星係統之間的空間,準確說是讓恒星係統之間的空間產生扭曲,那麼就能有效的縮短空間通道的內部尺寸,減少通過空間通道的時間,從而壓縮空間通道存在的時間。
從理論上講,這個辦法肯定行得通,而且更具有可行性。
隻是,其技術難度遠遠超過之前提出的任何一種理論。
關鍵就是,如何讓恒星係統之間的空間扭曲?
要知道,唯一能夠導致空間扭曲的就是質量,而且隻有大質量天體才能讓附近的空間明顯扭曲,達到開啟空間通道的最低要求。在恒星係統之間的廣袤空間裏,根本沒有大質量天體,甚至沒有值得利用的天體,有的隻是一些密度極低的粒子,以及根本沒有質量的各種射線與電磁波。
可以說,無法解決這個問題,那麼這套理論就隻是理論。
隻是,人類的聰明才智在這個時候表現了出來。
該理論提出來之後不久,一名人類科學家就提出了一個解決技術,還在實驗室中得到了驗證,即“質量轉移技術”。這項技術的核心其實依然是空間通道,隻不過用來傳遞的不是飛船,而是大質量物體。說得簡單一點,就是通過一條提前開啟的,而且隻在極短時間內存在的空間通道,將大質量物體轉移到某個目標點上,從而導致目標點空間扭曲。雖然存在的時間十分短暫,但是足夠開啟一條更大的空間通道,並且讓飛船以光速到達目標點。因為大質量物體所導致的空間扭曲會隨著前進空間通道關閉而消失,所以隨後開啟的主空間通道的跨越距離必須受到嚴格限製。當然,這並不是主要問題,隻要不斷開啟前進通道就能不斷的通過其產生的空間扭曲開啟主空間通道,從而實現跨恒星係統航行。真正的問題是前進空間通道的尺寸對大質量物體所產生的限製。簡單的說,這個物體必須有足夠大的質量,尺寸卻必須足夠的小。